原題:海口多所學校用數字技術為“雙減”賦能
機器能“批卷”校徽有“玄機”
按下啟動鍵,機器張開“大嘴”,迅速把80張試卷“吞”了進去,僅用1分鐘時間就完成了掃描和閱卷工作,針對老師、學生、家長等不同角色的學情分析數據同步生成。
這是海南日報記者3月10日在海口市長彤學校看到的場景。“雙減”政策落地以來,海口市部分學校利用數字技術,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給教師“松綁”,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構建良好教育生態。
海口市長彤學校是一所新建學校,2019年正式招生開學。“雙減”政策落地後,該校按照教育部門要求,降低學生的考試頻率、減少學生的書面作業量。如何在“減負”的同時實現“增效”,要求教師多花心思、巧下功夫,進一步推進課堂改革、加強作業設計。
為了幫助教師適應“雙減”節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海口市長彤學校引進了八斗數字教育平台。教師可以利用平台中精品題庫、組卷(組題)系統的豐富資源,給學生佈置作業、設計試卷,還可以利用批閱系統、聯考系統和學情分析系統,採集日常教學過程中的作業、測練等數據,並通過大數據分析生成教情報告,實現“教師智能化地教、學生精準化地學”。
“這套系統,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師的雙手。”海口市長彤學校教師範燈涵説,以前教師要花大量時間在閱卷、統計、分析、反饋等環節上,現在非主觀題可以全部交給批閱系統,成績反饋等工作也能在學情分析系統提供的報表數據上進行,更加全面、準確、有説服力。
科技賦能教育教學和校園管理的影子在海口市各中小學隨處可見。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職工秀英子弟學校看到,該校試點班級學生胸口別着一個別致的“雲校徽”,仔細一問其中“大有玄機”。
原來,這個校徽不僅“裝”有數字名片、定位系統,還可以實現無感考勤、智能通話、簡便求助等功能。學生&&校門時,家長手機上會第一時間收到提示,相關數據還能直接生成學生考勤報表。
“教育部門規定,小學生不能攜帶手機進入校園。為了方便&&,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電話手錶。但電話手錶安有電子屏幕,上課的時候孩子總是分心去看、去點。”海南職工秀英子弟學校德育處主任林慧説,“雲校徽”設置了通話白名單,學生可一鍵撥通家長電話。這一通話功能還會在上課時間自動進入靜默狀態,不能撥打和接聽電話,確保課堂秩序穩定,對在“雙減”背景下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積極作用。(記者 陳蔚林)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