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的各個鄉鎮,“黎花知音”公益課堂依舊溫暖開講。這個以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為核心的公益項目,已從最初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浸潤鄉村的精神甘泉,持續滋養着黎鄉家庭的心靈土壤。
自2023年啟動至今,“黎花知音”已在昌江這片土地上扎根三年。其服務對象不斷拓展,從最初聚焦女性自我成長,逐步延伸至男性力量喚醒與家庭整體環境建設;課程內容也持續深化,緊跟村民的實際需求。

趙瑞榮在王下鄉錢鐵村向學員們講述父親角色的重要性。新華網發
在這條公益之路上,涌現出一批批公益使者。他們懷揣着專業知識與深厚的鄉土情懷,一次次深入村莊,與村民攜手共話心靈成長與家庭的美好未來。
生活化與互動化:讓心理學在黎鄉落地生根
作為最早一批參與項目的公益教師,曾在海南師範大學擔任校外導師的心理教師李惠君深知心理健康教育在鄉村的稀缺。“心理健康問題的重點關切區域在農村,尤其是在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
三年前初入黎鄉的情景,李惠君記憶猶新。她並未直奔講&,而是以“觀察者”身份參與啟動儀式。“我不知道她們能不能聽得懂普通話。”她坦言,從城市高中課堂到黎族鄉村,場景的切換是巨大挑戰。“我需要先找到能與她們日常生活産生共鳴的連接點。”
如何讓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被村民理解、接受、運用?李惠君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趙瑞榮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生活化”與“互動化”的路徑。
李惠君在備課前總會先了解村民的認知水平與語言習慣,確保“內容一定是基礎的、易懂的”。針對成年村民的學習特點,她結合“黎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特點,設計“大風吹”、桌游等活動,讓村民在動起來、玩起來的過程中感受心理學的魅力。

李惠君將“走心桌游”帶到在昌化鎮昌田社區。新華網發
趙瑞榮則用“嘮家常”代替“正規講課”,以“大腦吝嗇鬼”解釋“認知偏差”,用對比描述化解專業術語的隔閡。他發現,男性課堂初期互動較少,但通過引入情境教學與角色扮演,學員們便能迅速沉浸其中,展現出高度專注。他讓父親們模擬與青春期孩子的對話,在角色扮演中打開話匣子,捕捉溝通細節。

趙瑞榮與海尾鎮沙地村的學員們探討如何讓父愛歸位。新華網發
細微處的改變:當心理學種子在家庭中發芽
儘管課程周期短暫,但“黎花知音”所帶來的積極改變,已在昌江的鄉村家庭中悄然生根。
一位曾參與課程的年輕媽媽,在課後主動向李惠君詢問推薦書目,以進一步深入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次年,這位媽媽以學員代表的身份,站在了項目啟動儀式的講&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與改變歷程。這一變化,讓李惠君深感欣慰,她&&:“哪怕只有一個村民因為我們的課程而發生積極改變,那麼這項工作就充滿了意義。”
在昌江的一次授課中,李惠君還發現了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相較於城市家長,這裡的村民對孩子的包容度明顯更高。“他們最欣慰的是孩子願意與自己交流,能好好吃飯。”李惠君分享道。課後,兩位父親主動找到她,諮詢關於青春期孩子情緒管理的問題。李惠君借此機會,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激素變化對情緒的影響,並耐心指導他們:“在面對孩子情緒波動時,先等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都平復下來,再一起解決問題。”

學員在課後向李惠君(右)請教問題。新華網發
趙瑞榮也分享了一個感人案例:一位年過六旬的黎族阿婆,文化程度不高,卻在課後清晰描述了外孫女的抑鬱狀態。趙瑞榮現場建議家人多陪伴孩子,多帶孩子外出活動。不久後,當兩人再次見面時,奶奶興奮地告訴他,孫女已經變得開朗許多。
正是這些細微而真實的改變,激勵着趙瑞榮一次又一次踏上鄉間小路。“因為一堂課,改變了孩子的成長環境,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黎花知音’項目的價值與意義。 ”趙瑞榮感慨地説。
挑戰與突破:公益之路的持續探索
公益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們白天要出工,晚上我們又不便下鄉。”李惠君坦言,“如果人家放下農活來聽課,我們講的東西不是他們想要的,會有負疚感。”
課程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亦是痛點。李惠君指出,當前課程分佈較為分散,難以形成持續影響。為此,李惠君建議,應在農閒時密集授課,並提前調研村民真實需求。“比如針對單身男青年的相關課程,如果提前了解他們的困境與需求,備課會更有針對性。”
她設想,未來可建立“課程菜單”,讓村民“點菜”,教師按專長“烹飪”,形成“家庭建設”“健康生活”“技能提升”“藝術審美”等模塊化課程體系。
趙瑞榮也指出,單次課程難以實現深度干預。“缺乏持續性輔導,效果有限。”他希望更多力量加入,降低參與成本,讓公益走得更遠、扎得更深。
儘管挑戰重重,但“黎花知音”展現出的生命力令人鼓舞。李惠君在談及項目發展時&&:“一個公益項目能堅持三年,且不斷有老師加入,已非常難得。”她認為,項目正從“公益課堂”升級為“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賦能模式”。
趙瑞榮希望項目能覆蓋全省:“太多山村需要這樣的知識播種。”他呼籲媒體、企業、學術界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用最小的成本做最有意義的事”。

趙瑞榮(前排左三)與烏烈鎮白石村村民合影。新華網發
在這場跨越山海的“心靈共建”中,兩位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鄉村價值的發現者與重塑者。李惠君説:“我們要讓留守鄉村的人活得優雅、有能量,讓家鄉成為孩子心靈的港灣。”趙瑞榮則相信,當父親回歸家庭、村民找回尊嚴,鄉村的內生動力將被真正激活。

李惠君與七叉鎮紅峰村村民合影。新華網發
如今,“黎花知音”如同一株堅韌的黎家之花,在鄉野間靜靜綻放。它不追求立竿見影的改變,而是默默播撒心靈的種子。真正的改變需要春風化雨的滋養,需要時間的沉澱與破土而出的力量。當村民開始傾聽內心、建設家庭、美化生活,鄉村振興便超越了經濟指標,成為人與土地共生的詩意篇章。
這條心靈建設之路雖長,但每一步都深深鐫刻在家鄉的土地上,每一堂課都迴響着知音間的默契與共鳴。在昌江的黎鄉深處,這場關於心靈覺醒與家庭賦能的實踐仍在持續,其影響力終將穿越時空,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綻放光芒,照亮更多鄉村的心靈家園。(王雯君 房津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