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陵水南繁水利二期工程竣工,保障約8萬畝南繁科研農田的灌溉需求
南繁農田喝上“自來水”
11月18日,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田仔村,一座全長約200米的渡槽橫跨河道,穩穩托起田仔水庫的清流,源源不斷輸向下游農田。與原先窄小的U型槽相比,如今的渡槽不僅“長高”了,輸水流量也顯著提升,水流更加充沛平穩。
站在位於陵水光坡鎮米埇村的上海南繁基地,望著灌溉用水歡快地涌入田地,基地負責人田守波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以前枯水期來水少,現在水量穩定了,莊稼‘喝’得飽,種子生長髮育有了更穩定的環境。”
縱橫交錯的溝渠、渡槽與排澇溝,如一條條“水脈”,織成一張覆蓋陵水南繁保護區的高效輸水網。隨着陵水南繁水利二期工程竣工,約8萬畝南繁科研農田的灌溉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基地灌溉保證率已提高到85%以上。這不僅破解了南繁育種“用水難”的瓶頸,也徹底改善了原有設施輸水能力弱、明渠老化、灌溉效率不高等問題。
全縣像這樣拆除重建的渡槽共有14座,同步修繕的溝渠更是遍佈田間。“灌溉用水保證率提高了,渠道損壞導致的水量流失也大大減少,既節約了水資源,也保障了渠道下游地塊的用水需求。”陵水縣興陵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南繁基地,被譽為中國農業的“硅谷”。作為南繁重要組成部分,陵水這一系列水利工程,正是落實《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的關鍵舉措,對保障南繁育種灌溉、推動基地高質量發展意義深遠。
工程建成後,不僅加快了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步伐,助力農業增産、農民增收,也帶動了灌區社會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水動力”。
除了改造原有渠道建築,項目還因地制宜增設了一批鬥門和機耕橋,方便更多地塊取水與機械耕作,進一步優化了農田作業條件。
灌溉之外,防洪排澇能力也同步提升。在英州鎮紅鞋村,一條拓寬至約8米的排澇溝,守護着5400多畝農田。曾經的土溝搖身變為格賓擋墻結構,既為植物留出生長空間,又實現了水土的自然交換,植被自由生長,減少了水泥對生態的影響,實現了工程結構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值得一提的是,新改造的閘門統一採用一體式設計,操作簡便、更換快捷。新建閘室還配備了信息化設施,可實現遠程控制啟閉,精準調節流量,一改過去依賴人工現場操作的繁瑣。
這一切改變的,遠不只是“水”。通過提升“灌溉保障率”這一核心指標,陵水正在重塑南繁基地的科研生態與産業生態——讓育種事業從“看天吃飯”,轉向可規劃、可控制、可持續的現代種業新階段,為端牢“中國飯碗”築牢最堅實的水利底座。(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迎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