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變革激揚新活力-新華網


海南新變革激揚新活力

2025-11-06   08:59:48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截至今年9月底,海南自貿港一站式飛機維修産業基地已服務國內外近50家航空公司及飛機租賃公司。圖為在海南自貿港一站式飛機維修産業基地機庫,機務維修人員對飛機進行檢修。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茂 攝

  原題:注重運用改革辦法破解發展難題,推動對外開放、科技創新、重點改革、綠色低碳4個領域取得顯著突破——

  海南新變革激揚新活力

  與海南相逢,擁抱新機遇,闖出新事業——

  站上新起點。新叻海運有限公司2021年落戶海南,將旗下遠洋巨輪“馬躍”輪也帶入海南,成為安家在“中國洋浦港”的首艘外資國際船舶,4年來從海南揚帆世界,不斷開闢海上國際貿易新航程。

  邁入新階段。海南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速領跑全國,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均居榜首,“三連冠”彰顯日益活躍的科技創新活動。

  從“順利開局”,到“成型起勢、即將全島封關運作”,海南將先行先試、大膽探索貫穿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始終,持續鍛造改革創新強引擎,為發展增動力、激活力。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着眼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空間、向創新要動力,海南注重運用改革辦法破解發展難題,不斷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對外開放、科技創新、重點改革、綠色低碳4個領域取得顯著突破,不斷開創自貿港建設嶄新面貌。

  擴大高水平開放

  與世界共享“海南機遇”

  10月10日,由世界自由區組織、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世界自由區組織大會在海口開幕,吸引來自全球自由區、貿易、投資及多邊領域的領導人、決策者及相關利益方參會。

  首次來到東亞、首次來到中國,這場國際盛會攜全球逾70個國家和地區的業界領袖與專家,走進海南、了解海南、獻策海南。在雙向奔赴中,一批投資海南的跨國合作項目達成。

  開放的海南,又一次成為世界的“會客廳”。作為唯一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自貿港實施的是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一個賬戶,讓資金跨境流動更順暢。幾分鐘,完成標的50萬美元的海南自貿港首筆EF賬戶期權業務。海南自貿港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EF賬戶)上線以來,EF賬戶的應用場景逐漸豐富,僅一年多就完成超1700億元跨境資金流動的結算,資金往來覆蓋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

  一張清單,持續激發市場活力。海南自貿港實施全國“最短”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清單之外領域,按照內外資一致原則實施管理,進一步提升外商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幫助全球投資者共享海南自貿港開放紅利。

  一個港口,護航國際貿易更自由便利。“中國洋浦港”籍國際船舶已增至66艘,總噸位361.42萬噸,總載重噸641.61萬噸,登記數量和運力規模穩居全國自貿港(區)首位,國際航運樞紐加快崛起。越來越多遠洋巨輪從“中國洋浦港”啟航,開拓全球市場。

  蹄疾步穩擴大高水平開放,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近五年,海南新設外商投資企業8089家,年均增長43.7%,實際使用外資1025億元,年均增長14.6%,在琼投資的市場主體來源地增至176個國家和地區。

  開放不止於此,海南自貿港加快拓展國際朋友圈,攜手同行,互惠合作,讓世界共享“海南機遇”。

  9月,在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倒計時100天之際,海南到香港舉行推介會,借香港平台向全球遞出“海南自貿港機遇”名片,讓海南與世界的合作對接更直接、更高效。10月,海南又開啟澳門行,在取得系列務實合作成果的同時,發揮澳門與葡語國家的“精準&&人”優勢,積極擴大與葡語國家的貿易往來和投資合作……

  如今,海南已與境內外41個自貿區(港)建立全球夥伴關係,正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前沿、地區互利合作的新熱土、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新引擎。通過一系列合作與探索,海南自貿港正為全球自由區發展持續貢獻“中國方案”和“海南樣板”。

  創一流營商環境

  以改革創新推動政策落地見效

  一個是中部製造業強省,一個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港,湖南與海南,相隔千里,跨海合作,碰撞出絢爛火花。

  過去兩年,湘琼先進製造業共建産業園累計引進合作企業30家,總投資達139.22億元,形成以三一重工等全球工程機械50強為鏈主、申億精密等上下游企業配套的産業集群,已成為跨省合作示範標杆。

  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管委會主任譚浩然&&,兩省協同改革創新,推動産業園突破傳統“單向承接産業轉移”模式,創新合資公司“自主造血”與兩省利益分享機制,在全國率先聯合發布工程機械出口二手機維修及再製造相關地方標準,實現“資源共享,産業共建,合作共贏”。

  築巢引鳳,花開蝶自來。海南以企業和群眾滿意度為導向,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創新,降低成本——海口海關率先在全國實施保稅油加注供油船舶“一船兩用+跨關區直供”集成創新模式,大幅提升船舶使用效率,降低企業綜合營商成本,每年可為企業節約1000萬元經營成本。

  創新,提升效率——海口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聯合相關單位探索推動建設“一站式”航空維修産業中心,打造全球飛機維修“4S店”,滿足企業“一站式”解決飛機檢修、噴塗、零部件維修的需求。

  創新,高效解憂——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聚焦多元司法服務需求,融匯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商事糾紛解決中心發展優勢,構建一站式涉外訴訟服務機制,在訴前、立案、審判、執行階段為當事人提供“一站式”服務。

  通過制度集成創新持續激發改革活力。目前,海南自貿港已培育形成21批173項制度集成創新案例,其中82項得到國家層面認可,37項向全國推廣。成立全國首個省級營商環境建設廳,“一碼通全島”“土地超市”“機器管招投標”“監督一張網”等獲國家肯定。

  鍥而不捨,久久為功。海南深入推進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性、綜合性改革,着力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機制障礙,正不斷推出更多具有全國示範力、影響力和自貿港辨識度的改革創新成果。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海上的風,點亮了島上的燈。在博鰲東嶼島,風、光等清潔能源通過各種設備轉化為綠電,經分佈式光伏並網工程,源源不斷提供能量。

  走遍整個東嶼島,“綠”無處不在。2022年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海南省政府在博鰲東嶼島共同創建我國首個近零碳示範區。經過三年多的建設,今年3月,“博鰲近零碳示範區”更名為“博鰲零碳示範區”,實現全域零碳運行,成為我國首個以更新改造模式實現區域整體零碳運行的樣本。

  生態環境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海南始終注重科學合理、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推進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抓好“雙碳”工作和“兩山”轉化工作,推動綠色生態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

  一條魚的“升值”之旅——量多、價低,平平無奇的海南羅非魚能“游”出多少綠色循環産業新增量?“經生物酶解技術進行深加工後,羅非魚的魚皮、魚鱗變成魚膠原蛋白肽,可廣泛應用於食品、美容、醫藥等領域。”海南華研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紅星説,如此一來,這些漁獲“邊角料”的價值翻了近百倍。

  一片區域的綠色蛻變——文昌馮家灣探索“多層立體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統一深海取水與尾水集中處理+生態退養+種業集成”近海漁業轉型升級新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多贏,並實現了“在全國首次實現統一深海取水和集中尾水處理”等多個“全國首次”。

  加強頂層設計持續築牢自貿港綠色發展底色。海南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雙向銜接體系,在全國率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專項立法,率先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制度體系,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為政府決策、規劃編制、項目招引等方面提供了更好支撐。

  生態環境質量穩居全國一流,全省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9.4%,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99.87%,清潔能源發電量和裝機佔比分別超過70%和80%,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60.7%……海南以改革創新引領綠色低碳發展,讓自貿港建設成果看得見、摸得着。

  改革春潮涌動,發展闊步向前。

  立足自貿港建設成型起勢、即將全島封關運作的新階段,海南正以更大力度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海南篇章新局面。(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馬志)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