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享有世界級港灣和突破性政策,三亞游艇産業不斷刷新“成績單”——
從“千艇之城”邁向“亞太游艇之都”
“坐游艇游三亞是必玩的項目。”11月4日,在三亞國際游艇中心的碼頭,北京游客朱先生及家人乘一艘進口游艇出海,航行在碧海藍天的風景中,三亞的美深深地印在朱先生的腦海,他深感不虛此行。
入冬,三亞迎來旅游旺季。鳳凰島周邊,上百艘游艇在湛藍海面馳騁。而這種“堵游艇”的景象,早已從奇觀變為了常態。
發展游艇産業,三亞有充足的先天優勢。這裡地處北緯18度旅游黃金線上,長達264.42公里的海岸線上,擁有海棠灣、亞龍灣等世界級港灣,全年適航天數超300天,是游艇的“黃金海岸”“天然港灣”。
三亞也成為我國游艇産業重要集聚區和制度創新“試驗田”。近年來,三亞率先落地全國首個“入境免擔保”“零關稅游艇”“五年內船齡游艇進口免關稅”三重政策,&&《三亞市游艇旅游服務規範》等制度標準,又推出游艇過戶“一次辦,不停航”改革試點,實現游艇過戶期間不停航……一系列制度創新、政策突破,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國際游艇資本涌入三亞提供了保障。
同時,三亞連年舉辦游艇産業相關品牌活動,拓展“游艇+”消費場景,不斷提升産業發展國際影響力,為企業搭建聯通全球的展示合作&&。今年4月,全球游艇界的目光齊聚鹿城,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三亞設置國際游艇展區,吸引來自20多個國家的62家企業參展。
“選擇三亞,是我們基於自貿港前景與園區優勢的戰略決策。”今年5月落戶三亞中央商務區的海南亞特蘭游艇俱樂部有限公司負責人孟祥瑞介紹,依託“零關稅”政策,企業進口豪華游艇及配件的成本大幅降低;同時,FT賬戶等便利化政策預計每年能為公司節省約2000萬元運營成本。
在疊加的政策刺激下,三亞游艇産業交出一份喜人的“成績單”:截至2024年底,三亞登記游艇總量1415艘,成為名副其實的“千艇之城”;2024年租賃游艇出海12.79萬艘次,接待游客90.09萬人次,位居全國前列。今年截至10月,三亞市租賃游艇出海約13.04萬艘次,同比增長20%;接待游客80.78萬人次,同比增長4.7%。
2025年1月,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三亞打造“亞太游艇之都”。10月1日起,《海南自由貿易港游艇技術和檢驗特別規則(暫行)》正式實施,新規首次突破游艇人數限制,提高乘員上限為26人,全面推動游艇設計、製造與服務全鏈條向現代化、高端化升級,顯著增強了海南游艇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吸引更多國內外知名游艇品牌和消費資源集聚三亞。
“隨着自貿港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和園區配套服務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行業主體看好三亞發展前景,積極布局。”三亞中央商務區管理局副局長錢曉明説。目前,三亞中央商務區已集聚游艇産業鏈企業123家,覆蓋設計、製造、銷售、租賃、維修、旅游消費等全環節。
“三亞已形成完整的游艇産業鏈。隨着海南自貿港建設不斷推進,支持游艇産業發展的政策相繼落地,將賦予三亞游艇産業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發展空間。”三亞郵輪游艇協會會長林明昆&&。
從“千艇之城”到“亞太游艇之都”,三亞的向海而興之路,將越走越寬闊。(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