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口11月1日電(記者吳茂輝、劉鄧)31日,“高水平開放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論壇在海口開幕。來自12個國家、4個國際組織以及全國26個省區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350余位政府、智庫、高校及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海南自貿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戰略定位與制度突破展開深入探討。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致辭中指出,中央在海南布局建設自由貿易港,是主動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大趨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的“先手棋”。“十五五”時期,海南自貿港要充分發揮“重要開放門戶”戰略作用,成為連接中國大市場與以東盟為主體的RCEP大市場的戰略樞紐,以“兩個總部基地”為重點的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戰略樞紐,以及以共同大市場為重點的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合作的重要樞紐。
遲福林進一步提出,高標準建設海南自貿港需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建議從四方面推進:一是支持海南打造面向東盟的單邊開放新前沿;二是推動“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等核心政策全面落地;三是依據海南自貿港法推進制度集成創新;四是用好海南自貿港法規制定權,構建完善的法治體系。
在隨後的專題演講環節,多位國內外專家分享了見解。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實踐訪問教授曹遠征指出,海南需立足實際優化營商環境,堅守初心推動制度型開放,尤其在服務領域勇於創立新標準。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前執行主任麗貝卡·瑪利亞認為,經濟特區和自貿區可作為亞太地區各經濟體間的強大連接器,通過共享基礎設施與協同創新,增強全球動蕩背景下的互聯互通與供應鏈韌性。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劉尚希提出,海南應跳出傳統工業化路徑依賴,直接邁向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化發展新時代。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則建議,海南應積極服務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資本賬戶開放等領域探索經驗,深化EF賬戶創新,加強與香港的互動合作。
論壇還設置了兩場專題對話。首場對話聚焦“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自由貿易港(區)的角色”,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自貿港是區域一體化的連接器、包容性增長的催化劑和創新生態的培育者,應在促進貨物貿易、加強數字基建、對接高標準規則、穩定區域産業鏈供應鏈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第二場對話圍繞“海南自由貿易港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突破”展開。專家建議,海南可在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涉及的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議題上先行先試;利用生態優勢建立綠色貿易與金融標準,使海南製造成為低碳品牌;實施更具激勵性的産業稅率政策以鼓勵研發創新;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等區域協作,共同面向東盟拓展經貿合作;並依託“雙15%”稅收政策及開放數字生態,吸引數字企業與高端人才集聚,形成區域數字要素流動的“強磁場”。
本次國際論壇通過深入交流與思想碰撞,為海南自貿港在新時代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強化區域經濟協作、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參考與實踐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