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海南油茶豐産技術聯合攻關初顯成效
試驗示範區挂果量提高3倍以上
近日,中組部挂職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科技組團攜手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油茶資源培育與創新利用團隊(以下簡稱省農科院油茶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所授粉團隊組成的油茶豐産技術聯合攻關組,在該基地進行的油茶“蜜蜂+人工授粉技術”試驗與示範取得較好成效。與對照區相比,試驗示範區的挂果量提高了3倍以上。
“油茶具有自交不親和性或近交不親和性,是嚴格的蟲媒異花授粉植物。”省農科院油茶團隊首席專家鄭道君研究員介紹,“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搭配品種間親和力差導致的受精不良與花期異花授粉不足是我省油茶低産的主因。”
省農科院油茶團隊近年的測産數據和調查結果表明,與國內其他油茶産區類似,海南油茶也存在極嚴重的“千花一果”現象,現有油茶成林大部分為低産林,林中無挂果樹比例高達40%左右,且存在嚴重的大小年現象。
針對海南油茶的低産問題,油茶豐産技術聯合攻關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海南油茶的開花座果習性和傳粉生態學特性,率先克隆海南油茶自交不親和雄性決定基因和雌性決定基因,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油茶品種親和性快速鑒定技術,可在4個小時內判斷品種間的親和力強弱,突破油茶品種親和力鑒定周期長、操作繁瑣問題;同時在高效授粉關鍵技術研發提高油茶産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通過試驗與示範,新技術的增産成效顯著,將海南油茶挂果量提升3倍以上,初步實現了從‘千花一果’到‘千果挂枝’。”中組部選派來琼挂職幹部、省農科院副院長(中國農科院蜜蜂所副所長)吳黎明説,雖然新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但與授粉效率密切相關的油茶品種搭配、液體中花粉活力保持等相關機理機制仍不清楚,花粉液體高效噴施工藝也需優化完善。
據了解,今年的花期馬上到來,聯合攻關團隊繼續開展影響油茶授粉增産提質技術瓶頸的研究,並已在澄邁、五指山、琼海和三亞等不同油茶産區布局相關技術示範,力爭盡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模式,並在全島進行推廣,爭取為海南油茶産業乃至全國油茶産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