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10月24日電(記者羅江、趙玉和)大家好,我是海南長臂猿。人類是我們的“近親”,海南熱帶雨林是我們的家園,大家也把我們稱為“雨林精靈”。10月24日是國際長臂猿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想向你講述我們家族的故事。

這是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拍攝的海南長臂猿。新華社發
頭戴一頂“小黑帽”,是我們獨特的造型。在“着裝”方面,我們很有講究。剛出生時,統一穿上淺黃色的“外衣”。三個月左右開始,逐漸換成“黑色禮服”。到了八歲之後,相比於“男士”一成不變的“黑衣”,女士則“穿上”黃色的“外套”。直到老年,才又換成灰黑色。
我們是雨林裏的“美食家”,珍藏着雨林裏一年四季的美食地圖。在雨季,黃桐果、筆管榕、青果榕、大葉水榕等都是我們的主食。而甜美的毛荔枝,則是我們的最愛。到了旱季,嫩葉、花苞也是我們的食物。有時候為了嘗嘗鮮,也會吃點昆蟲,補充一點蛋白質。
生活在雨林中,我們個個都是“歌唱家”。我們的聲音高亢洪亮,能傳到幾公里之外。每天清晨,家族雄性首領會迎着初升的太陽發出鳴叫,隨後大家跟着“合唱”。這也是我們標誌領地的方式,監測人員就是利用這一習性對我們進行種群數量調查。
長期生活在樹上,我們還練就了一身高空運動的好本領。我們能輕鬆地從一棵樹上騰躍到另一棵樹上,最遠飛躍距離能達到15米!轉體、跳躍、大迴環……各種高難度動作都不在話下。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一隻海南長臂猿用單臂把身子懸挂在樹枝上。新華社發
我們從小跟着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但是長到六七歲左右,就要開始掌握獨立生活的技能了。然後,尋找新的家園成家立業,不能再留在家裏“啃老”啦。
別看我們現在這麼自由自在,但是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幾十年前,因為砍伐、開採對我們家園的破壞,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家族成員只剩下不到10隻。
為此,幾十年來海南嚴格實施保護措施,並持續開展生態修復,種植了幾十萬株我們喜食的鄉土樹種,還為我們連接了遷徙通道、搭起生態廊橋。生態搬遷、小水電站清退、人工林處置……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以來,我們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心呵護。
漸漸地,我們又重新成為雨林的主人。我們的種群數量由2019年的5群35隻,2022年的6群37隻,增長到了現在的7群42個成員。

這是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拍攝的海南長臂猿B群幼猿。新華社發
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我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保護我們就像撐開了一把“保護傘”,也間接保護了生活在雨林的萬物生靈。
很高興認識你,讓我們永遠相伴共生!
視頻、照片來源: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