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儋州市那大鎮屋基村,鷺鷥覓食後飛回村裏。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
原題:儋州屋基村村民義務保護鷺鷥
一家三代,接力護鳥六十載
“不準打,不準掏!這些都是‘吉祥鳥’,可得保護好哩……”儋州市那大鎮屋基村有一家人特別倔,同樣的話,祖父説完父親説,父親説完兒子説,這一説就是60多年。
“這不準那不準,娃娃掏個鳥蛋有啥影響?”“鳥又不是你家的,管啥閒事?”村民多次表達不滿,這家人卻毫不讓步,不僅時常坐在樹下“值守”,還騎着摩托車整村巡邏,防止有人傷害他們口中的“吉祥鳥”——鷺鷥。
“早點來就好咯,現在鷺鷥慢慢都飛走了,沒有之前多了。”9月22日,一看到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這家人中的“第三代”吳聰就略有遺憾地説道,“它們特別準時,每年3月8日就會出現在村裏的水田,第二天便上樹做窩。”
如今,成千上萬的鷺鷥每年按時來到屋基村“報到”,在這裡繁衍生息,儼然成為了屋基村的“村民”。而這段遷徙的故事,得從60多年前説起。
“那是我爺爺吳明升,正在放飛鷺鷥。”吳聰指着自家墻上挂着的一張照片,畫面中,一位老人正微笑地注視着一隻雪白的鷺鷥,準備將這只掉到樹下的小鳥放歸天際。
時針撥回20世紀60年代。一天,吳明升第一次在自家屋後的大榕樹上發現了一小群鷺鷥的身影,經觀察後他發現,這種鳥不吃莊稼,還能幫農作物吃掉害蟲。“爺爺説鷺鷥是靈鳥,能帶來吉祥。”吳聰説,從那時起,鷺鷥和他家的緣分就開始了。
那時,為了保護這種“吉祥鳥”,吳明升和兒子吳應光時常守在榕樹下,勸導來捕鳥、掏鳥蛋的村民,為此,村裏人沒少與他們起衝突。“小時候,我常聽到村裏人為此與爺爺吵架。”吳聰説,但祖父護鳥的態度很是堅決、從未動搖。
1988年,吳聰的父親吳應光當上屋基村村幹部,便將勸説村民護鳥的擔子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希望能給鷺鷥打造一個更安全舒適的環境。吳應光還在家周圍種了很多竹子,讓鷺鷥有更多“落腳地”。“我小時候,遇到颱風天,爸爸會把淋濕摔落的幼鳥撿回家裏,讓我和他一起烘乾小鳥的羽毛,給小鳥喂食,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童年畫面。”吳聰回憶。
伴着鷺鷥鳥鳴聲長大後,吳聰學着以前爺爺和父親的樣子,加入了護鳥行列,“每天定時巡邏兩趟,只要發現有幼鳥掉到地上,就要趕緊把它們救起來。”
起初,有村民説這家人傻,“幹完活還要管鳥,還嫌自己不夠累。”可久而久之,在吳明升一家三代“愚公”的堅持和帶動下,村裏人逐漸樹立起了保護鷺鷥的意識。吳明升組建起的屋基村護鳥隊也從最初的十幾個成員,逐漸拓展到全村村民。
觀念一變天地寬。60多年來,到屋基村停留的鷺鷥數量也從最初的一小群變為數千隻,最多的時候甚至達到上萬隻,“大榕樹上白茫茫一大片,它們膽子也越來越大,有的還會在我家院子裏‘散步’呢。”吳聰説。
鳥兒多了,慕名而來的游客也多了,1991年,屋基村建設起“鷺鷥天堂”景區,吳聰接替父親成為護鳥隊隊長,並擔任“鷺鷥天堂”管理員。“鷺鷥天堂”深處有一棟二層小樓,吳聰在裏面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為了讓鷺鷥有更好的居住環境,他自掏腰包,在景區裏種下五棵大榕樹和幾百棵竹子,供鷺鷥棲息做窩,游客登上景區六層的觀鳥樓,便可以近距離觀賞“鷺鷥翩飛”的勝景。
“有了鷺鷥後,村裏的農作物少有蟲害;游客多了,村民吃上了‘旅游飯’,水泥路也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説起鷺鷥給村裏帶來的“回報”,吳聰掰着指頭數也數不清。要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屋基村的村民深有體會。近日,屋基村被評為儋州市科普示範村,正在以“鷺鷥與美麗生態”為主體打造小型科普示範館,讓更多人認識鷺鷥,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此外,屋基村“鷺鷥天堂”還入選海南攝影創作基地,越來越多攝影愛好者和游客前來拍攝鷺鷥倩影,屋基村的“旅游飯”越吃越紅火。
如今,村裏人愈發知道了“吉祥鳥”的好,不僅將保護鷺鷥寫入村規民約,還紛紛行動起來,把那幾句聽得耳朵都長繭的話,繼續説給外村人聽:“不能打,不能掏,大家要一起保護鷺鷥……”
“過幾天我兒子回來,就輪到他去巡邏了!”吳聰説,如今“護鳥”的擔子漸漸傳到兒子吳宏偉的肩上,第四代“護鳥人”的故事正在譜寫。
説着,吳聰騎上摩托車開始日常巡邏,在一陣陣發動機的轟鳴聲中,吳聰的身影逐漸和記憶裏爺爺、父親的身影重合,不多時便消失在暮色裏。(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