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暢通科普“最後一公里”-新華網


儋州:暢通科普“最後一公里”

2024-09-22   08:35:06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原題:加強科普陣地建設,培育科普志願者隊伍,推動科普服務走進社區

  儋州:暢通科普“最後一公里”

  9月20日,儋州市科技館正式開館。這是海南西部地區首個實體科技館,也是目前海南展覽面積最大的市縣級科技館。該館的成立填補了儋州市作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第三極無實體科技館的空白,也成為儋州推動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儋州加強科普陣地建設,培育高素質大學生科普志願者隊伍,持續推動科普服務走進社區、校園、田間地頭,不斷豐富群眾的科學文化生活,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通科學普及“最後一公里”,服務全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為科技創新厚植沃土。

  培育本地大學生科普隊伍

  “請同學們猜一猜,我把牙籤放進這杯有泡沫的水裏,它還會‘摔倒’嗎?”這是儋州市兩院小學一節特殊的科學課。課上,由海南大學儋州校區檀雅書院的學生們擔任“老師”,手把手帶領小學生們做實驗。

  這是由儋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技逐夢,飛揚青春”科普進校園活動。通過大學生志願者的精心策劃和組織,儋州各學校的同學們動手參與了簡單又有趣的科學小實驗,並得以觀察和探索奇妙現象的科學原理。

  儋州利用海南大學儋州校區等本地大學生資源,建立高校大學生科普服務基層校園長效機制,定期組織大學生志願者深入農村基層學校開展科普活動,激發青少年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樹立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社會風尚。同時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大學生科普志願者隊伍,持續發揮高等院校在科學普及和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大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推動科普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去年暑假,我和同學到儋州三都辦事處棠柏村開展‘萬名大學生基層科普行’志願服務活動,那段時光讓我印象深刻。”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農藝教育專業學生吳戈回憶,在棠柏村開展科普活動的日子裏,她向村民們介紹了一種誘殺害蟲的方法,為他們在香蕉種植過程中提高産量、減少病蟲害提供了幫助。

  鄉村要振興,科普須先行。儋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儋州市教育局、共青團儋州市委、儋州市文明辦、海南大學儋州校區等部門聯合開展“萬名大學生基層科普行”活動,組織大學生志願者深入儋州各鄉鎮(辦事處),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圍繞鄉村振興、實踐調查、綠色低碳、生態文明、科學普及、法治宣傳、醫療健康、幫教助學、産業創新等豐富內容,進鄉村、進學校、進社區開展科技志願服務活動。

  據了解,海南省萬名大學生基層科普行活動儋州站自2022年開展以來,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科學普及和提高公眾特別是農民科學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經組織約600名大學生志願者深入鄉村、社區、學校等活動場所,開展科普宣傳主題活動600余場次,覆蓋全市242個行政村和61個社區,受益人群約達到20萬人次,有效助推農民科學素質提升。

  創新科普信息載體

  “普法宣傳男共女,學法懂法滿足生活的需求,遵紀守法冬夏共春秋……”這是儋州市司法局組織創作的一首普法調聲,在儋州各鄉鎮(辦事處)的鄉村舞&上廣泛傳播,暢通普法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

  近年來,儋州結合實際,立足民風民俗,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持續開展“儋州調聲”“儋州山歌”等極具儋州地域特色普法活動,還輔以法治小品表演、法治快板説唱、法治山歌情景劇等節目,讓法治文化活動更接地氣、更具活力。

  此外,儋州創新科普信息化服務載體。海南首個市縣科普地圖—儋州全域科普地圖上線並向社會發布,推動全市優質科普資源提檔升級,指導具備科技教育、培訓、展示等綜合功能的開放性、群眾性科普活動場所加入“科普地圖”,集中展示科普教育資源,吸引更多公眾參與科普活動,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為社會公眾了解科普、接受科普教育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滿足社會公眾對科普的需求。

  同時,儋州推動海南首個市縣電視科普欄目《科普儋洋行》開播,內容涵蓋工業、農業、醫藥、氣象、地理、生態環境、科教等,形式包含探訪科普基地、專家科普課堂、科學體驗活動、大型科普活動、科普知識有獎問答等,在全市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支持科普工作的大格局。(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心怡)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