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河口通道項目打造工地上的聚智陣地-新華網


三亞河口通道項目打造工地上的聚智陣地

2024-06-16   10:15:27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原題:三亞河口通道項目打造工地上的聚智陣地——

  職工創新工作室專解施工難題

  6月14日,三亞河口通道項目現場施工火熱。距離工地不足10米處,一方小小的工作室格外引人注目。

  推開門,一張長方形的會議桌、十余張擺放整齊的椅子映入眼簾。右側,科技感十足的多媒體顯示屏滾動播放着信息,左側藍白色的展示板上,一一羅列了工作室成員、工作室制度等。工作室的“寶貝”——礫砂、粉質黏土、細砂、珊瑚碎屑等施工中獲取的地質材料,被妥帖安置在角落的大櫃子裏。

  這間建在施工一線的“劉冰先進職工創新工作室”,令海南日報記者有些好奇:劉冰是誰?為什麼要在這組建一個工作室?三亞河口通道工程項目總工程師衛凱微微一笑,就此解釋道:“劉冰是項目的負責人,也是我們公認的技術‘大拿’,平時有問題,大夥都會找他請教。”

  原來,雖然三亞河口通道項目總長度只有3.118公里,但涵蓋了明挖、暗挖等多種地下施工工藝,尤其是下穿河口段,採用管幕結構+凍結工藝,屬於國內外首創,也是三亞首個水下隧道工程,施工中可參考的經驗不多。此外,項目多在地下施工,建設中要克服地質軟硬不均、結構形式多樣、周邊環境複雜等問題,對施工工藝、工法的要求更為嚴苛。

  隨着施工的推進,項目遇到的難題更為複雜多樣,原有的“一對一”探討已不能滿足施工的需要。為了提高效率,大家提議辦個工作室,集合各方的智慧,解決施工一線遇到的“疑難雜症”。

  今年1月,“劉冰先進職工創新工作室”正式揭牌。由此,在機器的轟鳴聲之外,增添了更多討論的聲音,工作室的椅子也隨之增加,從最初的幾把,增加到了十幾把。

  “一開始只是我們內部人員參與討論,後來我們也邀請國內頂管、冷凍等方面的專家及高校教授一同參加研討。”衛凱坦言,建設方有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而專家學者能給予他們目前較為欠缺的理論知識,高校教授則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倣生模型,以信息化、數字化方式指導施工,全面提升工作效能,“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三亞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留下值得推廣借鑒、原創性的專業技術成果。”

  從最開始的一週一次會議,到後來遇到難題就“碰頭”,大家在會上提出的點子越來越多,項目的進展也愈加順利。

  “比如此前困擾我們許久的,如何解決組合頂管機接收止水和凍結管打設精度控制等問題,我們通過一次次討論,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為後續組合頂管及凍結施工提供了保障。”衛凱透露,通過此項技術創新,項目有效減少了鋼管內切割焊接的工程量,隧道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更有保障。

  如今,已有10余個技術難題通過會議及試驗驗證得到了解決,措施更加完善了,安全更有保障了,效率也高了,大家的幹勁更為充沛。當前,項目也即將迎來重要節點,關鍵線路下穿河口隧道段逐步向主體結構施工轉換。

  作為工作室的領頭人,劉冰&&,接下來,項目將繼續以先進職工創新工作室為平台,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激發更多職工的創新熱情,共同推動項目的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

  “如今,在這種氛圍的帶動下,大家爭相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比學趕超’氛圍濃厚。”中鐵二十局三亞河口通道項目黨支部書記楊陽滿懷憧憬,“相信保持這樣‘衝’的勁頭,我們爭取在今年完成40%左右的工程進度,力爭在2026年實現通車。”(記者 李夢楠)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