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地理 | 弄潮逐浪,請到天涯海角來-新華網


體育地理 | 弄潮逐浪,請到天涯海角來

2024-06-08   18:04:02
來源:新華網
字體:

  體育與地理向來有着千絲萬縷的&&。山川平原騎馬射箭、江河湖海劈波斬浪……廣袤的中華大地孕育了千姿百態的體育競技活動,燦爛的中華文明滋養了豐富多彩的中華體育文化。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如今,體育已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更多的新興體育活動進入百姓生活。“體育地理”欄目帶你走遍祖國東西南北,以人文地理視角領略中華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第十一期我們來到海南三亞。

   三亞位於海南島南端,北面靠山,南臨南海,26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上,陽光沙灘,椰風海韻,是國內外游客海濱度假的理想之地。廣袤的海洋資源為三亞發展水上運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三亞不斷推進熱帶濱海休閒度假體育旅游,沖浪、潛水、海釣、帆船、槳板等一系列新興運動蓬勃開展,各地水上運動愛好者紛至沓來。   

   後海村皇后灣位於三亞海棠灣南端,是一處被陸地三面環抱的小海灣,這裡海水清澈、沙灘白凈,擁有全年不斷的海浪。2008年前後,一些沖浪愛好者發現了這個沖浪天堂,便在後海村長住,這裡的村民因此接觸到這項運動。   

   楊興富是最早接觸到沖浪的村民之一,祖輩都是漁民的他,現在是後海村的一名沖浪教練。從小熱愛體育運動的楊興富,初中時曾是校籃球隊主力隊員。中學畢業後,先後從事過漁民、保安、導游等工作。2008年,他第一次接觸沖浪,便被這項劈波斬浪的運動深深吸引,先後向來自中國、意大利和日本的三名沖浪高手拜師學藝。憑藉與生俱來的運動天賦和漁家人的好水性,楊興富練就了一身沖浪“武藝”。    

   2015年,楊興富取得ISA國際沖浪協會教練證書後,便開始在後海村帶學員沖浪。“我從小就在這一帶打漁摸螺,哪有暗礁,哪有回流我清楚得很。”楊興富沖浪技術高超,對皇后灣海域情況瞭如指掌,很多外地游客慕名來到後海村找他學習沖浪。    

   近年來,隨着大量游客到訪,後海村這個只有3000餘人的小漁村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沖浪“網紅村”。  

    三亞市海棠區藤海社區(後海村)居民委員會黨總支部副書記林明龍介紹説:“後海村不多的幾條街巷上,現有餐飲、民宿、沖浪俱樂部等各類店舖三四百家,村民們都吃上了‘旅游飯’,要麼開店,要麼出租房屋,收入比以前打漁穩定多了!”   

   在楊興富看來,漁家人對大海有着千絲萬縷的情結。“我們世世代代以海為生,收穫着大海的饋贈,而沖浪讓我對大海更加敬畏和熱愛,我的生活離不開大海。” 楊興富説。

   今年42歲的王豐國是蜈支洲島旅游區海洋部經理,來自山東煙&。在部隊當兵時,王豐國學會並掌握了潛水技術。2006年他入職蜈支洲島旅游區,成為一名潛水教練員。 

   2011年,蜈支洲島旅游區啟動了中國第一個熱帶海洋牧場項目,王豐國加入到保護海洋環境的工作中來,這一幹便是13年。    

   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是海南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王豐國團隊5名成員各個都是潛水高手,他們承擔着海洋牧場維護、海底珊瑚移植、海洋環境監控等方面的工作,清理海洋垃圾和珊瑚敵害也是王豐國團隊的日常工作。   

   “我們一天需要下水作業2到3次,每次接近兩個小時。”王豐國介紹説,“海底作業對潛水技術和體力要求很高,因為潛水時不僅需要熟練操作潛水裝備,還要保持身體呈斜倒立的姿勢,以免誤傷珊瑚叢。”   

   為了恢復附近海域內的生態環境,蜈支洲島於2016年開始珊瑚的大面積修復。截至目前,王豐國帶領他的團隊已經種植了51000多株珊瑚斷枝,面積超53000平方米。  

   “開展海洋牧場建設和珊瑚修復工作後,蜈支洲海域的魚類數量和品種都在成倍增長。”王豐國説,“最近,我們的水下監控視頻拍到了一隻巨型石斑魚,石斑魚對生存環境很挑剔,它的出現其實也證明了我們海洋牧場建設對海洋生態的修復成效。”    

   在王豐國看來,珊瑚修復與海洋保護工作就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希望以後人們下海時,一眼就能看見美麗的珊瑚和魚群。”王豐國説。

  記者:張晨 胡星宇 楊冠宇 張麗蕓

 這是三亞後海村皇后灣(無人機照片,2021年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在後海村一家沖浪俱樂部外,楊興富取下沖浪板準備去沖浪(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 攝

在後海村皇后灣的沙灘上,楊興富(右)下水前與另一名沖浪者交流(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 攝

楊興富沖浪前為沖浪板打蠟(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楊興富手提沖浪板行走在後海村的街巷中(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楊興富在後海村皇后灣海域沖浪(2021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楊興富手提沖浪板行走在後海村皇后灣的沙灘上,他的女兒佳佳在一旁玩耍(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 攝

楊興富在後海村皇后灣的沙灘上為學員指導沖浪技術動作(2021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在後海村的碼頭上,楊興富牽着纜繩幫同村漁民的漁船停泊靠岸(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 攝

一名游客手持沖浪板行走在後海村的街巷裏(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 攝

這是後海村街市夜景(無人機照片,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這是三亞市海棠區蜈支洲島(無人機照片,2023年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在三亞蜈支洲島,王豐國(右)查看海洋牧場信息化系統(2024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在三亞蜈支洲島,王豐國(右)和同事前去碼頭乘坐快艇(2024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在三亞蜈支洲島,王豐國等待乘坐快艇前往潛水平台(2024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 攝

王豐國帶着潛水設備登上潛水平台,準備下海(2024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王豐國背着氣瓶跳入海中(2024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 攝

在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王豐國在安裝人工魚礁(2024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這是在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拍攝的珊瑚苗圃(2016年3月13日攝)。新華社發

 

【糾錯】 【責任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