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打造鄉村特色産業-新華網


海南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打造鄉村特色産業

2024-06-07   08:27:43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原題:我省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打造鄉村特色産業,加快鄉村全面振興步伐

  打造和美鄉村“海南樣板”

  海南自由貿易港約有20%的GDP來自農業,40%的人口是農民,80%的土地在農村。鄉村振興的成效,決定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成色。

  近年來,我省堅持生態優先,立足資源稟賦,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紮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逐漸走出一條具有海南特色的高質量鄉村振興之路——

  2023年海南全省一産增加值達1507億元,較2018年增長50.7%;其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增加值1166億元,産業規模在四大主導産業中位居第二。2023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08元,同比增長8.3%,增速排名全國第三,較2018年增長48%。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琼州大地處處向新!

  守底線——

  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近日,在文昌市抱羅鎮新金山村,村民林之奮使用集成控制系統調整雞舍內的燈光、溫度和濕度,讓文昌雞能處在最適宜的養殖環境中。

  “有了現代化雞舍,一年可以出欄幾萬隻文昌雞,養殖便捷高效,質量也更好,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好幾倍。”林之奮之前種辣椒,靠天氣要收成。自海南傳味文昌雞産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鎮政府共建了這個雞舍,他也從種植戶變成了養殖戶,從此有了一份穩定收入,“感覺現在的生活比之前好多了。”

  在家門口就業,固定收入托起了林之奮穩穩的幸福感,而這得益於當地政府與企業的一次“牽手”。

  文昌投入銜接資金920萬元,通過抱羅鎮、公坡鎮、錦山鎮的7個村委會與傳味公司合作發展文昌雞養殖産業。對具備勞動力、擁有場地的脫貧戶,落實免繳保證金、墊資搭建雞舍及養殖首年發放生活補貼等優惠措施,企業則提供生産資金、養殖技術和銷售渠道,定價保利潤回收其産品,幫助脫貧戶增收的同時掌握養雞技術。

  脫貧要靠産業和就業,鞏固脫貧成果更要靠産業和就業。近年來,我省把推動幫扶産業提檔升級作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持續做好穩崗就業,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抓好監測幫扶落實——聚焦監測對象、患大病重病慢病群眾、低保特困戶等重點人員,進一步織密“保護網”,築牢“防貧堤”,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把“第一粒扣子”扣準、扣緊;

  提升産業幫扶質量——在全國率先開展經營性幫扶産業“四個一批”工作(鞏固一批、提升一批、盤活一批、另起爐灶一批),項目停産閒置率從10.3%下降到0.2%;引導各市縣通過“企業+鎮級合作社+幫扶對象”合作幫扶模式,打造組織化産業幫扶平台,利用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大力發展幫扶産業;

  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在全省開展“春風行動”“晴天行動”等專項工作,提升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質量;兩年來在全省設立“就業驛站”200多個,覆蓋除三沙外的所有市縣並將服務延伸至鄉鎮、行政村,切實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就業保障。

  昌江烏烈鎮烏烈村村民鐘慧是一名相對穩定脫貧戶。“烏烈就業驛站的工作人員幫忙&&了勞務帶頭人,平時周邊有種植、摘果的農活都叫我去幹,收入也很可觀。”鐘慧説,現在家裏的經濟情況有所改善,一邊掙錢還能照顧家庭。

  抓産業、穩就業,群眾增收就有了保證。我省不斷優化産業發展模式、調整産業發展結構,5個脫貧摘帽市縣如今已形成“一主兩輔”的主導産業,2023年帶動脫貧人口13.46萬人,人均增收4880元。

  興産業——

  鄉村振興更有底氣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近年來,我省在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上下功夫,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為鄉村振興夯實産業基礎。

  好生態就是“金飯碗”,這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有着十分生動的注腳。這座五指山深處的黎族村寨,由於山多、地少,産業發展一度滯後,老鄉們曾調侃自己“窮得只剩下山和水”。

  不能捧着“金飯碗”卻餓肚子!依託好資源、好生態,毛納村努力走出一條“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發展路子——

  圍繞做精做優茶産業,2023年毛納村全村茶葉種植面積約2300畝,其中新增面積為500畝,茶青收入270萬元,茶産業平均每年為每戶農戶帶來近2萬元的收入。依託大葉茶等産業,古老黎村用短短幾年實現了脫貧摘帽。

  村裏還與有關機構共同編制了生態旅游産業發展規劃,一批“茶旅融合”項目陸續落地。據統計,2023年至今年2月,毛納村累計接待游客23.44萬人,同比增長233.69%,實現旅游收入1172.24萬元。

  一片茶葉,讓毛納村的“青山”變成“金山”。一塊沖浪板,則激起了萬寧日月灣周邊鄉村發展的“大浪花”。

  憑藉得天獨厚的海灣資源,萬寧推動“體育+旅游”融合發展,在日月灣附近的田新村,沖浪俱樂部、特色民宿、商超、餐飲店、服裝店等商業配套逐步成型,給當地村民提供不少就業機會,經濟收入也大幅提升。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産業也面臨從“有”到“優”的提質升級。漁業作為海南的支柱型産業,力度最大的轉型也來自這裡。

  近年來,我省克服近岸養殖清退陣痛,因地制宜推動漁業發展“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閒漁業走”,實現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漁業産值從2018年的283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17億元,增長82.7%,養捕比由3:7優化為4:6。

  除沿海地區,在我省內陸各市縣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通過向“立體式”種植養殖轉型,推廣林藥、林菌、林茶、林苗、林禽、林蜂等套種套養模式,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鄉村産業轉型,需要更多融合發展。2017年,海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共享農莊。五指山方諾寨雨林共享農莊、白沙五里路茶韻共享農莊、儋州嘉禾共享農莊、陵水疍家海上漁排民宿……如今,一座座“農”味獨特、聯農帶農效果明顯的共享農莊,正不斷將“流量”變成“留量”。通過發展共享農莊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海南探索出了一條“綠水青山”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

  促和美——

  美麗鄉村“顏值”“氣質”俱佳

  行走海南,一幅幅海島和美鄉村“新畫卷”不斷映入眼簾。

  走進三亞市天涯區水蛟村,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道路寬闊整潔、民居錯落有致,河流碧波蕩漾。一個個農家小院被村民打造成咖啡店、生態農莊等,在扮靚鄉村景色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扇“致富窗”,為水蛟村注入發展新活力。

  這樣和諧的景象,在海南各地並不鮮見。穿過海口永興鎮儒張村的古村門,沿着火山石路前行,一路綠意蔥蔥。村裏的小廣場邊上,是村民黃境山的家——火山石壘砌的圍墻、明凈的窗戶、整潔的庭院、生機盎然的花卉綠植,處處彰顯着主人的勤勞。

  “在政府引導下,大家清理了庭院破舊的水泥地板,鋪上了火山石。”打掃完庭院,黃境山還特意打掃了家門口的村道,“村子變美了,大家日子更舒心了”。

  堅持環境治理和鄉風治理並進,我省推動鄉風文明由“景美”向“德美”延伸,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美麗鄉村的發展,要靠一系列的村規民約和制度去規範,需要激勵更多村民關心村務,主動配合村莊管理。”水蛟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董國效説,村裏開展了鄉村治理“積分制”積分兌換活動,村民積極參與衞生整治等活動,就可以獲得積分,能兌換大米、油、雞蛋等相應物品。

  “活動開展後,村民‘賺積分’‘比積分’的熱情高漲,對村莊的發展更關心。村裏現在的環境衞生情況比過去好了很多,裏子變好了,面子更美了。”董國效説。

  從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打造和美鄉村風景線,到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鄉村治理新手段,我省認真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做法,穩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正以治理有效為鄉村振興增色賦能。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累計建成農村衞生廁所125.98萬座、普及率達99.3%;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57.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率先實現鄉村治理積分制應用行政村全覆蓋,農村家庭戶參與率達85.2%。

  村莊更美、産業更興、鄉風更文明,我省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成為人們嚮往的“詩與遠方”。身處其中的村民,也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 陳彬)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