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琼中長興村村民在烘焙咖啡豆。(受訪者供圖)
原題:琼中長興村發展特色産業引領群眾走穩致富路
村裏“長出”咖啡品牌,香!
10月27日傍晚,夕陽灑落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平鎮長興村,錯落有序的小洋房前,正在發酵的咖啡豆飄出天然果香。
過去,這裡缺少特色産業,村民人均收入不高。自從找準了發展咖啡産業的致富路,長興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2萬元左右,家家戶戶蓋了新房,村容煥然一新。
“關鍵是品牌。”2013年,長興村村民黃秀武成立琼中飛水有機咖啡專業合作社,註冊“飛瀑山”品牌,將當地咖啡文化轉化為品牌産品,帶動全村的咖啡産業不斷發展壯大,探索建立了一條集咖啡種植、加工、線下體驗於一體的産業鏈。
如今,長興村的林地兩側,一株株咖啡樹長勢喜人。“目前,合作社帶動全鎮9個行政村102戶農戶種咖啡致富,2022年收入達到100萬元。”長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有政介紹。
品牌何以成為長興村咖啡産業的制勝法寶?這還要從長興村的咖啡文化説起。
黃秀武介紹,“飛瀑山”這一品牌,靈感來自於長興村附近的飛水嶺瀑布。群山環抱、流水潺潺的長興村,其空氣濕度、日照時間和降雨量非常適合咖啡樹的生長,結的咖啡果個大飽滿,加工製成咖啡豆具有天然的奶油香和果香。
咖啡是“兒時的味道”。王有政説,長興村鄰近咖啡産業發達的東部市縣,老百姓抓住自然資源優勢,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種咖啡樹、賣咖啡鮮果,種植面積一度高達3000畝。然而,由於村民不懂加工,鮮果遭到外來收購商壓價,利潤空間越來越低,大部分村民改種橡膠等作物。到2008年前後,全村咖啡種植面積只剩約200畝,只有喝咖啡的習慣保留了下來。
然而,那一抹回蕩在村子裏的咖啡香,始終令黃秀武唸唸不忘。“如果對咖啡進行加工,咖啡生豆最低也能賣到25元到30元每公斤,比銷售乾果要多掙一倍。”為此,他自學咖啡種植、鑽研咖啡脫殼技術、報考國家高級咖啡師……到2013年,隨着咖啡的産量、産品口感逐漸成熟,時任長興村黨支部委員的黃秀武成立合作社,嘗試帶動村民致富。
剛開始,黃秀武和其他村“兩委”幹部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挨家挨戶走訪村民,免費贈送咖啡苗,還到咖啡地裏一對一現場演示如何栽培管理。2013年到2015年,合作社逐步盈利,村民們也開始積極加入。
2018年,長興村入選農業農村部“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從最開始批發咖啡豆,到賣品牌咖啡豆、咖啡粉等系列産品,“飛瀑山”品牌效應凸顯。近兩年,“飛瀑山”先後在琼中、海口開設線下實體店,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
目前,長興村的咖啡産業已經輻射到全縣,咖啡種植總規模超過1500畝。“以前是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現在是長興村帶動更多村致富。”王有政欣慰地説。
堅實的産業基礎,是長興村産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與底氣。“立項通過了!我們打算在這片空地建造咖啡民宿,把村子打造成可以品咖啡、賞美景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黃秀武信心十足地談起咖啡産業新進展,“歡迎大家來感受我們村的咖啡,香!”(記者 劉寧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