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三亞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
綠染鹿城滿目新
近日,一場秋雨過後,三亞碧空如洗,空氣格外清新。在白鷺公園裏,三五成群的市民游客,呼吸着新鮮的空氣,觀賞着蔥鬱的景象,享受美好環境帶來的愜意生活。
環境美,生態好,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這背後,是三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建設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城更美的綠色家園,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綠色發展道路上,三亞強化先行先試和改革創新,通過一條條新機制、一項項新制度、一個個新舉措,由點及面,由淺入深,不斷破解制約綠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激發生態保護內生動力。
A
“三亞模式”防治大氣污染讓百姓暢呼吸
過去的3年,三亞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2020年至2022年,該市連續3年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
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後,離不開不斷健全的體制機制。三亞將制度建設貫穿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始終,通過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從細處着手,向難處攻堅,守護好藍天白雲。
2021年起,三亞實施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和聯動機制、三亞市大氣污染研判工作機制,在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方面開啟了大氣污染治理的“三亞模式”。
科學研判是精準施策的基礎。大氣污染分析研判是由該市生態環境部門、市氣象部門和權威技術機構組成研判小組,結合氣象預報數據,分析預測污染物的變化趨勢,評估現有措施的成效;應急響應協調聯動是針對全市空氣自動監測數據和工地揚塵在線監測數據大幅上升、超過分級管控臨界值時,及時採取管控措施。
“根據大氣污染研判結果,及時發布啟動和終止污染天氣應急響應信息,各區、各有關部門按照聯動機制分級響應措施對應地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應急管控工作,確保第一時間將污染源的排放控制在最低水平。截至目前,三亞共啟動污染天氣應急響應17次,取得了顯著效果。”三亞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
三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楊欣介紹,三亞是全省第一個&&、執行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和聯動的市縣,並且取得顯著效果。2022年,三亞市PM2.5濃度為11微克/立方米,穩定在國家一級標準,比2021年同期降低8.3%;PM10濃度為21微克/立方米,穩定在國家一級標準,比2021年同期降低12.5%。
大氣治理之外,三亞全面落實統籌生態文明建設集成制度,在化解生態文明領域重大風險等生態環境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妥善解決並完成多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任務。在外來生物入侵防範方面,提出了嚴格引入審批、強化引入後使用管理、加強對外來物種的隔離檢疫和環境監管等管理要求,主動應對、積極防控生態環境安全風險等。
B
體制創新修復生態讓游客解鎖新體驗
日前,來自北京的游客張雨潔來到三亞蜈支洲島旅游區,體驗一項特別的潛水項目——種珊瑚。只見她穿戴好裝備,拿上手指大小的珊瑚斷枝,在教練的帶領下潛入大海。
他們下潛到七八米深的人工礁體處,這是由不銹鋼以及鋁合金等材料搭建而成的一個人工礁體,相當於海底裏的“苗圃”。張雨潔學着教練的動作,將珊瑚斷肢用扎帶綁附在人工礁體上。
“就像是植樹造林一樣,將珊瑚幼苗‘種’在合適的海域中,專業人員後續還會記錄它們的生長狀況和數量,更好地幫助珊瑚礁生態環境得以恢復和延續。從而促進珊瑚資源快速恢復。”三亞蜈支洲島旅游區海洋部經理王豐國介紹。
珊瑚礁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森林”,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水下珊瑚礁景觀也直接影響旅游區的發展。2016年起,海南蜈支洲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同在蜈支洲島北側的夏季潛水觀光區內開展珊瑚修復,實施多次造礁石珊瑚移植和培育苗圃修建工作。
目前在修復區移植珊瑚約3.5萬株,存活率超過七成,且經受了敵害生物——核果螺爆發的考驗。移植3年以上的珊瑚個體最大直徑超過1米,平均超過23厘米。美麗的珊瑚礁也為海洋生物的聚集、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更廣闊的棲息地,水下世界也因它們而更加斑斕多彩,主打“海島游”“親水游”的蜈支洲島也吸引着越來越多游客到來。
據介紹,在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方面,三亞以蜈支洲島、崖州灣等海洋牧場為試點,探索海洋資源生態保護修復與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增值協同發展。
此外,三亞推進赤田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試點、策劃三亞蜈支洲島EOD項目、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推動藤橋河流域保護性開發EOD項目,以及開展海洋、森林生態系統碳匯本底調查等。
今年8月,三亞啟動藤橋河流域保護性開發“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在全省首次把流域治理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融通推進,推動水質持續向好的同時,將有效解決生態環境治理缺乏資金來源渠道、環境效益難以轉化為經濟收益等問題。
得益於“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區域生態補償新機制,赤田水庫流域水質不斷好轉,老百姓成為受益者,同時也為全省流域治理、生態補償、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和“六水共治”探索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C
“三合一”行政審批改革讓辦事增效率
過去,企業需要來回跑3個單位編制3個文件辦理環評審批、排污許可證核發和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手續,需要約8個月時間。
現在,企業只需委託一個技術單位,將原來由3個單位編制的3個文件整合編製成1個文件,時間縮短了一半,只需約4個月時間。
企業少跑路,辦事增效率,得益於體制機制創新。今年1月1日起,三亞開始施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及入河排污口設置“三合一”行政審批改革。
據介紹,環評審批、排污許可及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是3項獨立的行政審批事項,在邏輯構架、流程方面具有較大的銜接性和關聯性。三亞相關部門通過反復調研論證,將三項獨立的行政審批事項合併為一項,建設單位只需要編制“三合一”文件,通過技術評估和行政審查後,即可同時獲得三個行政審批事項的許可。
“環評、排污許可證和入河排污口設置三者統一結合實施,是進一步強化環評與排污許可的有機銜接,全面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建設要求的重要舉措,能夠最大程度壓縮行政審批時間,最大程度減輕企業費用成本。”楊欣説。
近年來,三亞緊抓“制度建設年”行動契機,不斷加強各項制度的清理、修訂、完善和提升,形成一批有益探索的“三亞經驗”。目前,三亞已頒佈實施《三亞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三亞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三亞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辦法(試行)的通知》《關於三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等制度,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提供優良的生態環境保障。(記者 李艷玫)
空氣質量
三亞
整治大氣污染
取得了顯著效果
2022年
三亞市PM2.5濃度
為11微克/立方米
穩定在國家一級標準
比2021年
同期降低8.3%
PM10濃度
為21微克/立方米
穩定在國家一級標準
比2021年
同期降低12.5%
“三合一”
行政審批改革
企業只需委託一個技術單位
將原來由3個單位
編制的3個文件
整合編製成1個文件
時間縮短了一半
珊瑚修復
蜈支洲島
目前在修復區移植珊瑚
約3.5萬多株
存活率超過7成
且經受了敵害生物
——核果螺爆發的考驗
移植3年以上的珊瑚個體
最大直徑超過1米
平均超過23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