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努力打造世界瀕危物種和熱帶雨林保護的樣板-新華網


海南:努力打造世界瀕危物種和熱帶雨林保護的樣板

2023-08-22   08:27:32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原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解讀

  努力打造世界瀕危物種和熱帶雨林保護的樣板

  8月19日,在青海西寧舉行的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上,國家林草局正式發布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體規劃。

  到2030年,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更加健全、運作機制更加高效、支撐保障體係更加完善;以熱帶雨林為代表的自然生態係統破碎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達到50只以上;監測體係覆蓋率達到100%……《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了一係列目標,如何實現這些目標?《規劃》有哪些重點和亮點內容?對此,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加強生態係統保護修復

  《規劃》以海南島中南部五指山、鸚哥嶺、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等雨林集中分布的自然山脈為主體,劃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以下簡稱雨林公園)范圍,總面積426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2331平方公里,佔雨林公園總面積的54.6%,一般控制區面積1938平方公里,佔雨林公園總面積的45.4%。

  《規劃》通過封禁保護、自然恢復、人工促進恢復、重點生態區人工林改造等措施,提升熱帶雨林自然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其中到2030年,退出商品性經營的人工林不低于500平方公里,破解熱帶雨林碎片化問題,以實現自然生態係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

  《規劃》全面加強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江河源頭的水源涵養區管控,科學劃定濱岸帶管控區,保護修復退化河流、濱岸帶,更好地發揮海南島“水塔”作用。到2030年,國家公園主要水體Ⅰ—Ⅱ類水質比例達到100%。

    強化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海南長臂猿僅生活在雨林公園范圍內,高度依賴熱帶雨林生態係統,是海南熱帶雨林生態係統健康狀況的“晴雨表”,也是雨林公園最受關注的旗艦物種。

  《規劃》對以海南長臂猿為代表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核心分布區,採取嚴格封禁措施。建設海南坡鹿野化放歸基地,保護修復小爪水獺、中華穿山甲、圓鼻巨蜥等珍稀瀕危保護動物潛在棲息地。強化對鸚哥嶺—黎母山、五指山—吊羅山等潛在擴散區的次生林和人工林進行保護與修復,建設生態廊道,為種群擴散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規劃》建立坡壘、葫蘆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資訊數據庫、種質資源庫,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擴繁研究與示范,對珍稀瀕危植物進行集中保護,開展雅加松、海南紫荊木等特有植物資源調查,建立特有植物保護機制。

    提升監測監管能力

  監測監管是國家公園保護管理的基礎性工作,《規劃》提出到2030年監測體係覆蓋率和管護站點建設完成率達到100%,為國家公園建設“保駕護航”。

  《規劃》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綜合監測體係,建設智慧雨林國家公園指揮中心,突顯數字賦能雨林公園高品質建設;加強雨林公園防滅火能力建設,組建專業消防隊伍;建立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保護點的網格化管理和巡護調查體係,按照相關標準開展雨林公園范圍及管控區勘界立標,在重點區域、重要節點設立檢查哨卡,形成覆蓋全園區、全天候、全方位的監測和管護網絡。

    推動綠色發展、民生改善

  雨林公園一般控制區內還分布有129個自然村,常住人口約2.28萬人。推動綠色産業發展,改善社區居民生活品質,是國家公園建設的應有之義。

  《規劃》重點發展生態體驗、自然教育、休閒康養、生態農業、黎苗文化等綠色産業,推動“三産”融合發展,構建多元化綠色産業發展體係和雨林生態産品認證體係,制訂雨林公園品牌宣傳行銷策略,支援和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産活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規劃》堅持綠色營建理念,推動社區建築風貌整治恢復,加強社區環境綜合整治,鼓勵社區合理布局和使用清潔能源,推動垃圾無害化處理、污水達標處理、生態廁所全覆蓋等,打造“無廢”“零碳”示范社區。鼓勵社區參與雨林公園規劃編制、政策研究、項目謀劃、特許經營等工作;引導社區居民發揮“主人翁”精神,深度參與雨林公園建設、保護與管理,建立惠及園區居民的定期分紅、生態保護補償等長效機制,促進園區居民就業增收。

   開展自然教育與體驗

    推進全民共用

  國家公園作為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自然教育和體驗是實現熱帶雨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和全民公益性的重要途徑。《規劃》提出打造教育體驗平臺,使自然教育受眾人數由2021年的30萬人次提高到2030年的300萬人次。

  《規劃》提出建設野外宣教點、自然教育解説徑、學生實訓基地等自然教育場所,建立國家公園“入口社區、服務基地、雨林驛站”多層次服務體係,重點布設霸王嶺、俄賢嶺、尖峰嶺、鸚哥嶺、黎母山、五指山、吊羅山等一批入口社區;打造若幹“熱帶雨林+”特色生態體驗路線,構建全島“山海互動、藍綠並進”的生態體驗機制。

  《規劃》還在傳統自然教育模式基礎上提出建設雲端巡護體驗遠端教育平臺,探索結合元宇宙空間,拓展雨林公園體驗邊界等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自然教育方式。

    加強科研平臺建設

  建設雨林公園還有許多科學問題需要破解,要深刻理解雨林公園和科技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通過深入開展基礎性、應用型研究,摸清自然生態規律,為國家公園建設管理提供支撐,確保雨林公園建設行穩致遠。

  《規劃》依托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加強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高水準科研機構合作,打造開放共用、國際一流的科研與交流平臺,集聚穩定的科研隊伍;開展生態係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監測站點等建設,構建點、線、面一體化的長期生態定位研究體係;錨定國家公園建設重點任務、難點問題開展科技攻關,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記者 周曉夢 通訊員 莫燕妮 曹虹)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