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澄邁敦茶村從“一産為主”到“三産融合”
鄉村資源盤活 多元業態“生金”
一串香蕉,讓空心村從“0”變“1”,有了兜底的支柱性産業;一個番石榴,開發出“美麗鄉村旅游+農家樂+採摘”農旅觀光經濟模式;一家可實現農産品溯源的分揀中心,讓敦茶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成功走入3.0版本……
這是澄邁縣福山鎮敦茶村近些年發生的變化,其秘訣是什麼?“對於我們村而言,是盤活資源,培育新業態,推進三産融合發展。”7月21日,説起村子的發展,敦茶村黨支部書記馮善祥的眼中有光——在敦茶村1.3萬餘畝紅土地上,經濟作物長勢良好,觀光休閒園和咖啡産業園游人如織,村裏還建起了廠房。
“以前村裏可不是這樣,當時村裏年輕人基本外出務工了,村子缺少活力,更別説産業發展了。”馮善祥説。
彼時,馮善祥跑運輸,負責運水果到外地,對市場也有一些了解,他認為香蕉的市場行情不錯,便在運輸淡季時返鄉種香蕉。“那時候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得成,想的都是問題,只有做了才有答案。”他説。
説幹就幹。馮善祥外出學習香蕉種植技術,到處取經,也自己摸索。在別人不敢種的時候,馮善祥就大膽買了苗,在其他人還在觀望的時候,他的20畝香蕉已經到了採摘的季節。良好的市場行情帶來了不錯的效益,他也不斷擴大他的種植範圍,20畝很快擴大到60畝。常年以種植水稻、甘蔗為主的村民們看在眼裏,也紛紛效仿並走上了“致富路”。
在敦茶村種植戶王錦看來,香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單車變汽車、瓦房變樓房”的變化,“現在,我自己的香蕉種植面積已從最初的15畝增加至300余畝,産出的巴西蕉和皇帝蕉每年可獲純利潤100余萬元。”
馮善祥&&,王錦並非個例,“目前,村子的香蕉種植面積近6000畝,畝産值可達一萬餘元。”
敦茶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並未就此止步,而是向轉型升級邁出堅實一步——“一産為主”到“三産融合”。
2022年,敦茶村再次站上發展新起點,福山鎮政府將該鎮的八個村(社區、居)採取入股分紅的方式運作,成立福農公司,以敦茶村為中心,建設農産品分揀集散中心項目。
“分揀集散中心現在又有新變化。”馮善祥指着已經建好的兩層廠房説,二樓的展示中心已經就位,去年底引進的生産線不僅能分揀福橙,還能分揀百香果,近期將再開設鳳梨分揀線。如今,不僅是縣內的果農,周邊市縣的果農也將果子送來該分揀中心檢測。
如今,敦茶村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
村內,福鄉咖啡休閒園時常客滿;300畝咖啡種植園將引進新的種苗。村外,生産線不停運轉的分揀中心前,停滿了將要前往各地的運輸大卡車。
“鄉村的發展一定要以改善群眾生活為導向,充分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培育各類産業,將既有資源變為致富資産,逐步帶動群眾走向富裕。”福山鎮有關負責人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敦茶村的致富路子具有可複製和推廣性,通過“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深度融入産業發展,讓産業化增值收益更多更好地惠及村莊、惠及鄉親。(記者 高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