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坐龍,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珍寶、國家一級文物。1991年,以18元身價被文物專家鑒定為中華第一坐龍,在博物館被收藏18年後,兩次走出“家門”,引來世界各地友人艷羨的目光。
精彩觀點
在華夏民族的文化中,龍有什麼特別的來歷,它象徵着什麼?
龍,是華夏先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動物形象,因時代變化而變化。
龍,是華夏先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動物形象,自八千年前紅山文化中龍的圖案出現起,其形象便因不同時期的社會生産力水平、思想文化及審美意識影響,不斷變化與完善着;到唐宋時期,龍的形象中鳳眼、鹿角、蛇身、獸肢、鷹爪及流暢的體型基本確定下來,並廣為後世效仿保留至今。
從目前考古出土實物看,唐代立體走龍是完全立體的龍的最初形象。在此之前,出現在人們視野內的龍形象,要麼以玉佩、青銅器、陶器的紋飾出現,要麼浮雕於建築物的柱礎、欄板上,或者裝飾於瓷瓶、青銅簋的雙耳上。-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唐代龍的形像是中國龍形定型的開始,宋代龍形將蛇形龍和獸形龍結合,基本完成了中國龍形象的定型。
八百多年前,與宋代同時期的、崛起於白山黑水間的北方民族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威震一時的大金國,受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龍也成為金代帝王喜愛的王權象徵之物。
被阿城一位農民挖菜窖意外獲得,反復用火燒都不變樣。
1965年深秋的一天,黑龍江省阿城縣南城村的農民裴山,在自家地裏挖菜窖。無意中他的鐵鍬被一個堅硬的東西彈了回來,裴山忙俯下身子,用手扒土,翻出一個似龍非龍、似狗非狗的銅傢伙。
裴山早年就聽老人講過,自家的地在金上京會寧府皇城的邊上,莫非自己挖到了寶貝不成?裴山不動聲色地把它拿回了家,他想起從前聽村裏老人説過,如果拿磚頭蹭一蹭,是不是真金的就可以知道。蹭了之後發現不是金子的,猜想可能是古物,沒準是金兀術的後代扔下的,便隨手擱在櫃子裏。
這個似龍非龍的銅器造型十分獨特,可這是一件什麼東西呢,裴山幾年下來也沒弄明白。這一鬧騰,親戚朋友和十里八村的人們都來看,可誰也説不清。這時,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原來裴山的老伴被這件神秘的器物弄得精神恍惚了。
這件似龍非龍的傢伙總是發出嗡嗡、嗚嗚的聲音,裴家人害怕了,以後只要它叫喚,就把它放到爐子裏燒,可燒完拿出來,還是原樣。於是這件器物在裴山家裏不停地換地方,但只要它回到裴山家,裴山的老伴就能聽到它的叫聲。説也奇怪,不管裴山把銅龍藏到家裏什麼地方,裴山的老伴都夠能尋聲找到。於是裴山將它帶到文物所,收購人員按當時的價格給了18塊錢。
這就是以18元的身價被文物專家鑒定為中華第一坐龍-金上京出土的銅坐龍。1991年銅坐龍被調撥到黑龍江省館藏條件最好的黑龍江博物館收藏,如今它被奉為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收藏18年後它只出過兩回“家門”:1999年去加拿大參加“升起的黑龍”展覽,曾轟動一時;2008年到北京奧運會期間參加全國各地精品展。
銅坐龍長什麼樣?是大家印象中身上披着龍鱗、有很長的觸須和鋒利腳趾的動物麼?
龍體高19.6厘米,重量2.1公斤,黃銅鑄造而成。
這尊金代銅坐龍體高19.6厘米,重量2.1公斤,黃銅鑄造而成,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於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平高超。
龍呈蹲坐式,龍首微揚,張口似吟嘯,肩微前弓,前左腿翹起,其爪飛踏瑞雲,瑞雲與後腿相連,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與地面相連,龍尾上翅向外捲曲,龍首、肩部和四肢飾有卷鬣,威武雄姿。在龍的前右腿、尾部及瑞雲處有以雙向分開的扁錠殘跡。
仔細觀看這座銅坐龍,就會發現它那半張的嘴,微閉的眼睛,悠然自得,似乎在抒發着一種昂揚的心境。它腳踏瑞雲,龍尾卷鬣,不在飛卻似在飛,形象地體現了金代前期女真民族,鬥志昂揚、唯我獨尊的氣勢,同時還有着深刻的寓意,象徵着穩坐江山、天下太平。
對於女真族來説,銅坐龍的意義是什麼?對於中華民族又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銅坐龍是女真族民族精神的象徵,更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標誌。
當女真的鐵騎闖入中原的都城與土地,盡情攫取那裏燦爛的文化元素,把中原的儀仗、鐘磬、禮器、典籍及諸多文化、藝術、科技精英人才席捲一空時,也就完全融入了中原華夏文明之中。
金政權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從而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而漁獵民族帶來的原始、勇猛的尚武精神則為漢文化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和動力。
銅坐龍是女真族民族精神的象徵,更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