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頻道>正文

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成立
2022-11-11 07:58:07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武漢11月10日電(記者熊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東道國活動——全球遷飛區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9日在武漢線上線下同步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全球遷飛區現狀、典型水鳥保護案例、棲息地保護和恢復等主題開展研討,分享交流國際候鳥保護經驗。論壇宣布成立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並發布《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倡議》。

  據了解,鳥類遷徙是候鳥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沿相對固定的路線定期往返的習性。全球共有9條候鳥遷飛通道,途經中國的有4條,從東至西分別是西太平洋候鳥遷飛通道、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中亞候鳥遷飛通道和西亞-東非候鳥遷飛通道。其中,僅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每年就約有210種5000萬只水鳥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武明錄説,中國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鳥類1445種,其中具有遷徙習性的鳥類800多種,中國地處西太平洋、東亞、澳大利西亞、西非、東非全球候鳥遷徙路線的交匯處,每年的遷徙期都有大量的候鳥途徑我國,僅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數目線上就超過5000萬只。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二級巡視員楊鋒偉介紹,為了更好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中國認定了29處國家重要濕地和1021處省級重要濕地,建設了2200余處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為數眾多的濕地保護小區,幾乎涵蓋了候鳥遷飛通道上所有的關鍵節點。

  得益于中國對濕地和候鳥的大力保護,很多珍稀瀕危種群數量得到增加。朱鹮從1981年的7只增加到現在的6000多只;黑頸鶴從20世紀90年代的5000只增加到現在的1.5萬多只;東方白鸛從20世紀90年代的3000只增加到現在的近1萬只;黑臉琵鷺從20世紀80年代的300只增加到現在的5000多只。

相關新聞

關注新華網公眾號

下載新華網客戶端

分享至手機

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成立-新華網
鳥類遷徙是候鳥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沿相對固定的路線定期往返的習性。全球共有9條候鳥遷飛通道,途經中國的有4條。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140211291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