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頻道>正文

瞭望丨中部增長極新維度
2022-04-11 21:10:27 來源: 《瞭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海波 蘇曉洲 崔璐

  2021年11月15日,中建三局二公司工人在武漢綠地中心項目建設現場近500米的高空施工。肖藝九攝/本刊

  ◇“各城市正告別單打獨鬥,步入區域協同發展時代,人口和産業將繼續向大都市圈集聚。”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長江中遊城市群,擔負著推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任。是挑戰,更是重要機遇

  ◇“可以推動幹部交流,探索建立有機互動的幹部人事制度,嘗試對部分幹部實行統一研究、交換任職選任機制,促進相互間熟悉區情、加強了解、增進信任。”

  “趾相錯,踵相接”,長江中遊城市群比鄰而居,隨著經濟社會交流不斷深入,“合群”的步伐不斷加快,一體化和資源要素配置水準逐步提升,保持良好的“集群”發展勢頭,有力支撐起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

  日前,國務院批復同意《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要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站上新起點,長江中遊城市群如何從“共進”到“共用”,變“相加”為“相融”,抓“契機”創“新機”?

  兩大區域戰略交匯點

  長江中遊城市群以武漢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為主體,覆蓋中部地區湖北、湖南、江西3個省的30余個城市,常住人口為1.3億人左右,約佔全國9.4%。

  作為長江經濟帶三大跨區域的城市群之一,長江中遊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區城市群的龍頭,2021年三省GDP總和達12.57萬億元,是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力量。以GDP增速為例,2021年鄂、湘、贛三省分別增長12.9%、7.7%和8.8%,增長動力高于全國水準。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長江中遊城市群,擔負著推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任。是挑戰,更是重要機遇。

  一方面,城市群的崛起正在成為經濟地理的典型特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政策室副主任張燕認為,城市群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勢地區,人才、資金、技術、大數據等優勢發展要素匯聚,具備科技創新引領、産業躍升發展的能力和條件。具體到長江中遊城市群,應在提升創新鏈、産業鏈能級上有更大作為,增強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過去十多年來,長江中遊城市群的合作不斷向縱深拓展,取得了一係列成果。”武漢大學中部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范恒山説,這既為新時代推進長江中遊城市群高品質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這種基礎和所擁有的特殊地位出發,長江中遊城市群應當身先士卒,承擔起推進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先行者、排頭兵和動力源的職責。

  在華中科技大學張培剛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華等專家看來,當前長江中遊城市群有四個方面的發展優勢。

  增長動力強勁。近些年,鄂、湘、贛三省GDP增速常常超越東部地區,具有後發趕超的強勁態勢,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重點地區。2021年,三省GDP都實現了中高速增長。

  四化協同拓展空間明顯。長江中遊城市群正處在工業化中後期、農業現代化提升期、城市化快速推進期和信息化融合期,特別是制造業的快速擴張與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既可以擴大投資,也可以拉動消費,形成磅薄的發展動力。

  資源優勢明顯。一是科教和人力資源豐富。長江中遊城市群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資源密集區,在國家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是資源環境承載容量較大。這裏是國內淡水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有著較高的環境承載能力。

  三是交通基礎設施形成發展支撐。綜合立體交通網基本形成,鐵路總裏程突破1萬公里。

  對外開放的市場空間和需求潛力巨大。長江經濟帶上的長三角、長江中遊城市群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處于不同發展水準和梯度,自然資源、勞動力、市場、技術等經濟要素富集且互補性強,對外開放的市場空間和需求潛力巨大。

  蓄勢邁入協同快車道

  長江中遊城市群作為國家規劃誕生于十年前,湘鄂贛三省聯手提出建設長江中遊城市群,2012年形成合作框架,並納入國家規劃。

  合作推進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不僅成為中部地區相關各省的共識,也體現在一係列國家戰略安排之中。2012年8月,《國務院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重點推進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等重點區域發展,形成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地帶和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2014年2月,長沙、武漢、南昌、合肥四省會城市共同簽署發布以“共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城市群”為目標的《長沙宣言》,在業界有“中四角”之稱。

  2015年國務院批復同意《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長江中遊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確立了“中三角”格局。

  歷經十年,長江中遊城市群已生機勃發,但成長還面臨進一步健全省際協商協作機制,提升一體化發展水準;加強中心城市對周邊輻射帶動力;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積極培育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産業等。

  我國已進入以都市圈、城市群為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格局的新階段。以《方案》批復同意為契機,長江中遊城市群迎來了發展新階段。

  ——告別單打獨鬥,區域協同築起發展新高地。

  “加快長江中遊城市群建設是一榮俱榮。”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朱翔説,各地區相互聯繫,突出比較優勢,打造特色支柱産業,共同把長江中遊城市群經濟平臺發展壯大,抬升整個中部的發展層次。

  從産業基礎來看,武漢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和南昌都市圈聯繫密切。特別是江西南昌、九江等城市迅速發展的電子資訊産業與湖北武漢相關産業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繫,湖南正在崛起的“中國V谷”與湖北“中國光谷”遙相呼應,三省共同發力的汽車産業,又相互形成諸多上下遊産業鏈條,産業合作基礎廣泛。

  2012年8月成立的江西志博信科技有限公司是致力于高密度電路板生産的“新三板”上市企業,其産品廣泛應用于電腦、通訊、汽車、數位設備等行業,許多客戶都是湖北的企業。而緊挨著江西,處于南昌與武漢中間點的湖北省黃石市,近些年在大力發展“芯屏板端網”産業鏈。志博信公司看見了商機,決定投資50億元,在黃石落地高階汽車板及類載板的生産線。項目建成達産後,可實現年營業收入5億元,年稅收1000萬元。

  近些年,像志博信公司一樣融入長江中遊城市群共同産業鏈的企業越來越多。黃石市副市長、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郭波介紹,作為黃石電子資訊産業主要承載區的黃石開發區·鐵山區,從一塊“板”(印制電路板)開始,向上下遊兩端延伸,在PCB産業聚集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鏈條、建強生態,構建了“協同成圈、錯位融圈”的新格局。近年來,黃石開發區·鐵山區電子資訊産業始終保持60%的高速增長,2021年實現産值超120億元。

  黃石開發區·鐵山區是一個縮影。長江中遊城市群內,擁有武漢東湖、長株潭、鄱陽湖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裝備制造、汽車制造、電子資訊、航空航太等産業領域形成全國優勢産業集群,先後成立了長江中遊城市群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聯盟、協同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戰略聯盟,推動形成“研發+轉化”産業分工模式,在産業創新協同方面已經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礎。電子資訊和智能制造産業是長江中遊城市群的共同選擇。在長江中遊地區,除了湖北的“中國光谷”赫赫有名外,正在打造的湖南“創新谷”“動力谷”“智造谷”和江西“電子谷”也聲名鵲起。為長江中遊地區發展築起新高地。

  ——共建多元共生生態係統。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年來,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在共建多元共生的生態係統、協同推進長江水環境治理、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等方面,機制愈發完善,進程愈發加快,成效愈發顯現。

  湖北、江西、湖南三省發布《長江中遊湖泊保護與生態修復聯合宣言》,加強湖泊保護與生態修復方面的合作,並聯合執法打擊在長江幹流非法建設碼頭、非法採砂、非法捕撈行為;簽訂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合作協議,明確協作制度內容、聯合監測實施、協同處置原則等事項;簽訂環資司法協作框架協議,協議涵蓋了環境資源案件跨域立案服務、一體化處理、跨域聯合執行、資訊資源共用、共建修復基地等多個領域。

  20年未見的鳤魚再現洞庭湖、江豚在長江中下遊頻頻“微笑”、全球98%以上的白鶴飛到鄱陽湖越冬……長江中遊城市群“綠色指數”不斷提升,離不開生態環境協同治理。

  ——互聯互通拓展發展腹地。

  交通互聯方面,2021年9月,江西九江市、湖北黃石市、湖北鄂州市、湖北黃岡市簽署的《關于深化跨江合作推進區域融合發展的框架協議》指出,積極推動鄂黃長江大橋、九江一橋實現免費通行,推動區域跨江大橋對“一江兩地”企業和居民出行實行年卡制,加快發展跨江城際公交。

  醫療合作方面,長江中遊城市群通過建立專科聯盟、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共用,並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比如萍鄉市78家、長株潭356家定點醫院互接異地就醫,2021年累計辦理長株潭異地就醫、異地安置醫保備案8664人次,直接結算醫療費用1.49億元,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率超91.3%。

  從“各自為政”到“結為一體”

  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初駛快車道,加快構建和完善一體化機制體係迫在眉睫。范恒山説,從整體上看,城市群各城市、各地區間的競爭依然激烈,不良競爭尤其是隱性不良競爭並不少見。

  “區域合作體現的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其深度既取決于主觀努力,也取決于客觀條件。”范恒山認為,長江中遊城市群有條件也有必要以一體化為基本指向,著眼于最高層次、最深程度推進區域合作。

  ——對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共同把蛋糕做大,實現更高品質的協同發展。

  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周志方等專家提出,依托城市群空間,延長産業鏈長度和供應鏈韌性,形成更完整、更成熟的産業生態圈。同時,以武漢、長株潭、南昌等三大都市圈為引領,優化多中心網絡化城市群結構,提升綜合承載能力。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匡緒輝説,長江中遊城市群目前以三個省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各自發展,圈內城市聯繫強度較高,但城市群之間的聯繫密切度有待提高。當務之急是構建和完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搭建多類型、多層次區域合作平臺,建立戰略聯盟,實現資源共用,實現區域內部各地區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在這方面,長江電氣有限公司已嘗到甜頭。這家總部位于武漢中國光谷、以輸配電設備智造為主營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在長江中遊城市群建立統一市場。瞄準江西省在新能源、有機材料等方面的科研産業優勢,公司決定在江西設置協同研發中心,與高校、企業開展産學研合作。

  目前,長江電氣已與南昌大學及東華理工大學,聚焦“光伏發電、生態治理、作物種植、農業採摘、觀光旅遊”為一體的“光伏+”技術路徑,共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研發的新型産品相繼投用于中國電信江西雲和大數據中心、南昌小藍工業園物流園公路港等項目。

  ——強化組織協調,建立強勁有力的推進機制。受訪專家建議,學習借鑒先進城市群發展經驗,建立省級層面黨政主管組成的領導協調機制,統籌謀劃重大決策,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形成與總體規劃相對接的有利于一體化發展的政策體係和治理格局。

  “可以推動幹部交流,探索建立有機互動的幹部人事制度,嘗試對部分幹部實行統一研究、交換任職選任機制,促進相互間熟悉區情、加強了解、增進信任。”范恒山説。

  “在長江中遊城市群內構建互惠合作機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任劍新説,可由相關政府部門牽頭建立協調機制,來促進長江中遊城市群之間的差異化競爭,為市場帶來合作共贏的效果。例如武漢有座黃鶴樓、岳陽有座岳陽樓、南昌有座滕王閣,都是歷史文化名樓景點,可以建立聯票機制,共同打包開發資源。

  ——以要素流動破解區域分割。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琳表示,“碎片化”市場已成為阻礙長江中遊城市群協同發展的主要瓶頸。以推動區域統一市場建設為抓手力促長江中遊城市群協同發展,尤顯緊迫與重要。

  湖南省發改委相關人士建議,進一步協調爭取推動建立高規格的中央層面聯席會議機制,大力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建立大市場、大通道、大平臺。比如支援建設統一的區域內市場準入標準,制定統一的跨地區商品和要素流動規則,有效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

  ——創新利益分配共用機制。張建華建議,探索建立城市群內橫向利益分配機制,對跨地區投資與産業轉移、資源開發與利用、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生産要素流動與交易、重要産品生産與流通等方面的利益分享或補償形成規范的制度設計與合理的政策安排。

相關新聞

關注新華網公眾號

下載新華網客戶端

分享至手機

瞭望丨中部增長極新維度-新華網
長江中遊城市群比鄰而居,隨著經濟社會交流不斷深入,“合群”的步伐不斷加快,一體化和資源要素配置水準逐步提升,保持良好的“集群”發展勢頭。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140211285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