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裏的“背包客” -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大山裏的“背包客”

2024-04-08 10:39:58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1:5萬土地坳幅礦産地質調查項目團隊野外踏勘。

  4月1日傍晚,夕陽緩緩墜下,距銅仁市德江縣城幾十公里外的鄉村漸漸被夜色籠罩起來。縣道旁的一棟民房卻燈火通明,屋內不時傳出陣陣熱烈的討論聲。

  這棟民房正是貴州1:5萬土地坳幅礦産地質調查項目駐地。

  “針對重點工作區域,我們要提高調查密度,適度延長調查停留時間。”説話的是一名身材高瘦的年輕男子,他是省地質調查院礦産地質調查三所所長、高級工程師鄧旭升。

  3月底,鄧旭升所在的團隊把工作生活所需的“家當”從上一個項目搬遷到這裏。

  “民房是我們租下的,未來兩年就是新的‘根據地’了。”鄧旭升告訴記者,由于地質調查工作長期在野外作業,交通不便,因此項目在哪裏,人就住在哪裏,直至項目收尾為止,團隊才會搬去下一個項目實施點,大家都調侃自己是“背包客”。

  一樓是食堂,二樓幾張簡單的床便是宿舍,三樓是辦公區。一間不大的會議室,墻上懸挂著一幅嶄新的項目調查區工作推進計劃表,上面清晰地標注著每項工作的完成時間節點。

  鄧旭升介紹,該項目是2024年貴州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項目,需要在兩年時間內完成450余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礦産資源調查工作,以螢石、重晶石為主攻礦種,兼顧鋁土礦、鋰礦、汞礦等礦種,揭示區域內成礦規律、評價資源潛力,目標是提交可供普查的找礦靶區1處以及為未來“第二找礦空間”找礦提供基礎支撐。

  礦産地質調查工作既是腦力活,更是體力活。礦調工作中最苦的是地質填圖,通常大早出發,忙到天黑才返回駐地。

  除了地質錘、羅盤、放大鏡“三大件”,在礦調隊員的背包裏,還有野外地質記錄簿、掌上機、稀鹽酸以及餅幹等其他物品,這些是進行野外工作必備的基本物資。

  “即使是地圖上短短的數公里,由于徒步穿越復雜地形,實則需要走上很遠的路程。”技術員王文明説,每天野外調查結束後,大家回到駐地簡單洗漱、吃飯後,就要整理當天的調查數據,常常忙到深夜才能躺下休息。

  在項目駐地一樓展櫃上,整齊地擺放著隊員帶回的各種礦石樣品。“這裏的每一塊石頭都有它自己的生長方向和紋理。”舉起手中的石頭,鄧旭升看得津津有味。

  項目的技術骨幹,大多數人像鄧旭升一樣是“85後”,一個月難得回一次家,“顧不上家”是他們對家人的深深愧疚。常年在寂靜的大山裏,工作艱苦,生活枯燥。但在地質工作者眼裏,耐得住寂寞,便會發現其中的無盡趣味。

  鄧旭升回憶,2021年夏天參與黔北頁岩氣勘探實踐項目時,他對鑽井岩心進行編錄,通過仔細觀察,意外發現了具有一定厚度的含鋁岩係。係統採樣測試分析結果顯示,岩層中含有高度富集的鋰元素,並在學術期刊上提出了鋁土岩型鋰資源找礦的方向。最終在該地區提交全省首個可供勘查的鋰資源找礦靶區——桐梓縣獅溪鋰資源找礦靶區,並由自然資源部門正式挂牌出讓,實現了找礦成果向商業勘查的快速轉化。

  參加工作10年來,經過一個個大小項目的實踐鍛煉和理論知識的持續積累,鄧旭升不僅獲得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學博士學位,還成為省地質調查院最年輕的技術骨幹之一。

  在省地質調查院,除了鄧旭升這樣的年輕技術員,還有長期堅持戰鬥在一線的老技術員。

  今年54歲的熊興國是省地質調查院副總工程師,依然還堅持每天和團隊裏的年輕人一起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並樂在其中。

  “穿上一身登山服,背著設備跑起來比年輕人還快,腿腳利索得很!”説起熊興國,同事們佩服地説。

  多年前,熊興國參與“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在無人區搭帳篷、用身體丈量雪域高原,甚至得了雪盲症差點失明的經歷,在省地質調查院廣為流傳。

  “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同時,熊興國等不少貴州地質工作者也獲得了項目先進個人榮譽。

  在熊興國看來,幽靜的山林、遼闊的草原、磅薄的大山,不僅是短暫的旅途,也是自己終生奮鬥的事業。

  一代代地質調查人艱苦奮鬥,薪火相傳,讓一群群年輕地質工作者矢志不渝奔跑在探秘地球的徵途上。

  礦産資源是工業生産不可或缺的“糧食”和“血液”。作為擁有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岩礦鑒定等專業技術的高素質隊伍,省地質調查院全力以赴參與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為找礦提供大量基礎性、公益性地質服務。

  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胡從亮介紹,近年來,省地質調查院團隊走遍貴州大地,累計新開和實施了近1萬平方公里的礦産地質調查工作。承擔的省新一輪找礦突破2022至2023兩個年度五片區礦調項目,提交了一批鋁土礦、螢石礦、鋰資源等找礦靶區,新發現各類礦(化)點百余處,支撐了近10家地勘單位礦産普查項目的策劃、立項和實施。

  今年,該院承擔了“貴州省未利用礦區調查評價項目”和“部分戰略性礦産共伴生、低品位資源再評價項目”,將持續助力貴州“富礦精開”取得新突破、新成效。(記者 金秋時)

[責任編輯:劉昌餘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