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繪新卷-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山鄉繪新卷

2024-12-23 11:32:01  來源:貴州日報

  又是一個豐收年,喜看貴州廣袤山鄉新畫卷。

  看糧食生産,2024年全省糧食總産量1146.1萬噸,同比增長2.4%,連續五年保持增勢;單産增長2.5%,增幅排名全國第六位、西南第一位;

  看農民收入,前三季度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6元,名義增長7.1%;

  看鄉村建設,“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讓農村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12月17日至1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

  2024年,貴州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聚焦“國之大者”“省之大計”,迎難而上、克難奮進,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為載體,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奮力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推動“三農”工作不斷邁上新&階,為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提供強有力支撐。

  農業增效益——糧食總産實現“五連增”

  眼下,正值冬小麥播種的黃金時節。田野裏,遵義市匯川區高坪街道新拱村10余名村民正在揮撒肥料,旋耕機、播種機來回穿梭,機聲隆隆。放眼望去,略有濕潤的土地被機器翻過後平整細勻,一粒粒希望的麥種被播撒進土壤。

  “以前種小麥要半把個月,費時費力。現在好了,專家教我們用機械播種,一天就能播種幾十畝!”正在操作旋耕機的新拱村村民楊萬全連連稱讚。

  歲末盤點,各地糧食生産成績亮眼——

  “今年,我種植了90多畝制種水稻,5&&型收割機一天就全部收完。”説起種糧,岑鞏縣凱本鎮平牙村水稻制種大戶白珍珍滔滔不絕,“村裏還建起了種子産地初加工服務中心,收割的稻穀就近烘烤、篩選和初包裝後,統一訂單銷售。種田變輕鬆,收益也有保障。”

  畢節市王立新團隊在大方縣馬場鎮開展120畝玉米凈作高産示範,平均畝産912.56公斤,增産28.6%,創省玉米百畝方高産新紀錄。

  雜交水稻超高産精確栽培技術興義示範區,最高産量達到1163.45公斤。“這樣的産量水平,既有品種又有良種良法的結合,在全國來説也是頂尖的。”今年9月,揚州大學教授、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水稻學組組長戴其根在貴州測産時發出感嘆。

  沉甸甸的豐收答卷背後凝聚着貴州上下一心的奮勇拼搏。今年以來,我省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糧油生産能力提升行動,一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單産提升、油料産能提升等“六大工程”,抓住良種核心,用好良法手段,配好良機支撐,打好良田基礎,“四良”深度融合確保糧食豐産和糧食安全,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貴州力量。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監管新模式。

  “穩面積、優結構、提單産。”圍繞總體目標,今年我省集成推廣一批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技術,全面挖掘單産潛力,降低各類不利天氣和病蟲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了全省糧食穩面增産。據統計部門數據,2024年貴州省糧食播種面積4157.1萬畝,産量1146.1萬噸,連續五年保持增勢;單産275.7公斤/畝,畝均增加6.6公斤,單産增幅排名全國第六、西南地區排名第一。

  農民增收入——“土特産”出山越海

  冬至時節,地處黔西市洪水鎮新橋村的貴州高原藍夢菇業科技公司402畝食用菌種植基地,一朵朵香菇圓潤飽滿、長勢喜人。

  幾十名村民來回穿梭其間,採摘、裝筐、搬運……一眨眼功夫,這些香菇就踏上“出山”之旅,經過二十多個小時,抵達1000多公里外的廣州,進入大灣區大中型商超。

  “小香菇”之所以能走俏大灣區,在於其過硬的品質。“我們是通過認證的大灣區‘菜籃子’基地,食用菌從原料採購到産品銷售全過程,實現了數字化智能管理,生態、有機、安全在大灣區有口皆碑。”公司董事長陳孟談説,預計今年基地發往粵港澳大灣區的食用菌有1500噸,産值1000余萬元,帶動周邊40多名村民就近務工。

  從山區到灣區,貴州優質的農特産品不僅豐富了粵港澳消費者的“菜籃子”,更成為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法寶”。

  前不久,一場“黔牛奔粵”産銷銜接大會在遵義舉行,來自廣東等地的肉牛産業鏈企業負責人來到貴州,達成簽約合作金額約4億元。遵義尚牛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羅應江興奮不已,“以前不了解市場,一定程度影響了村民養牛積極性。如今,直接銜接粵港澳大灣區屠宰、加工、餐飲、直供店等,可以帶動老百姓養更多的牛,力爭每年對外銷售育肥肉牛10萬餘頭。”

  今年10月,我省&&《加快推進肉牛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力爭到2030年,肉牛飼養量年均增長4%左右,將肉牛産業發展成全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鄉村致富産業。

  鄉村要振興,産業必振興。今年以來,貴州依託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堅持做好“土特産”文章,聚焦“三品一標”,做大做強茶葉、辣椒、蔬菜、中藥材、生態畜禽等重點産業,挖掘鄉村産業多元價值,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效益。

  把優勢做優、強勢做強。我省加快推動農産品精深加工,分層級布局加工業,用好直播銷售等方式,同時加快培育休閒農業、鄉村服務業等多業態,推動鄉村産業全鏈條升級。

  今年新增創建現代農業産業園2個、産業集群2個、産業強鎮7個,推動“兩紅三綠一抹”、綏陽山銀花、思南紅薯等特色産業集群化發展,構建産加銷貫通、一二三産全鏈條發展格局。累計獲得“圳品”認證64個、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認定425個。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省食用菌産量比上年同期增長7.5%,茶葉産量增長6.6%,中草藥材産量增長5.8%,園林水果産量增長5.0%,蔬菜産量增長4.1%。豬牛羊禽肉産量比上年同期增長4.0%。特色優勢産業助力全省前三季度一産增加值同比增長3.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1%。

  農村增活力——和美鄉村“顏質”兼具

  冬日暖陽,漫步銅仁市玉屏自治縣亞魚鄉沙子坳村,感受和美鄉村的別樣魅力。

  一方庭院、滿屋時光,移步換景,處處有風光。村民姚桂花正在自家小菜園裏採摘蔬菜,白菜、蘿蔔、青菜……“我們家家都‘比學趕超’,一家比一家整齊,種上蔬菜、瓜果、花草後,出門有花園,吃菜有菜園,採摘有果園。”姚桂花幸福感十足。

  小小一方庭院,卻是提升鄉村的顏值和內涵的關鍵。依託“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特色小寨建設,玉屏自治縣指導各村利用田間路邊、宅前院後閒置土地試點打造“三小園”: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在盤活農村閒置土地的同時,讓“三小園”成為繪就美麗鄉村畫卷中的點睛之筆。

  以前“三小園”什麼樣?房前屋後,堆砌着廢棄磚瓦、破舊農具、雜草肆意生長。現在“三小園”:門前百花齊放、屋後綠樹成行、瓜果蔬菜滿園,“方寸地”成了“增收園”。

  隨着一座座獨具特色、充滿生機的美麗庭院應運而生,不僅扮靚村莊“顏值”,更富了村民“口袋”,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新亮點。

  “鄉村乾淨美麗了,來游玩的人越來越多,每年夏天光是賣炸土豆都能有一筆不少的收入。”錦屏縣彥洞鄉黃門村村民王亨緒對環境提升感到滿意。

  今年以來,貴州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主線,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為載體,以“兩改兩治理”為重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制定“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規範,啟動176個自然村試點,探索總結“堅持群眾主體、治理有效,堅持因地制宜、守正創新,堅持綠色發展、種養循環,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推進,堅持黨建引領、齊抓共管”5條經驗,結合房前屋後小菜園、小果園,打造農村生態小院。

  “小家”的個人環境得到改善,“大家”的人居環境也隨之提升。截至目前,我省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69.1%、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5%、30戶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覆蓋率75%。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建制村和30戶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

  外塑“顏值”,內修“氣質”。“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步履愈發堅實。

  都勻市文明村“三定四統一監督”規範紅白喜事,西秀區把士村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成群眾“連心橋”,貞豐縣必克村設立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

  推廣“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實現全省80%行政村網格化管理。“合約食堂”“寨管家”等典型做法不斷涌現,“村超”“村BA”熱度不減。

  村道越來越乾淨,生活空間不斷優化,鄉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如今,貴州廣大鄉村煥新顏,農民笑開顏,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當下,在貴州山地之上,一個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踏歌而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願景正一步步變成現實。(記者 趙勇軍 鄧鉞潔 劉悅)

[責任編輯:鄧嫻 劉昌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