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民政廳會同省教育廳、省衞生健康委、團省委和省婦聯,制定《關於加強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從加強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強化心理健康監測預警、完善心理健康介入干預、優化心理健康支撐保障等4個方面,提出12條具體措施。
《若干措施》明確了困境兒童對象範圍。困境兒童包括因家庭貧困導致生活、就醫、就學等困難的兒童,因自身殘疾導致康復、照料、護理和社會融入等困難的兒童,以及因家庭監護缺失或監護不當遭受虐待、遺棄、意外傷害、不法侵害等導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侵害的兒童。
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方面。教育、衞生健康部門組織將編制或採用符合貴州省實際的兒童心理健康讀本(視頻),推進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針對機構內兒童身心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愛心媽媽、婦聯主席、志願者等將心理健康宣傳教育納入關心關愛重要內容,學校要組織班主任以實地家訪為主每學期至少開展1次家訪。此外,兒童督導員每年與困境兒童家庭至少&&1次,兒童主任每個月至少&&1次、每3個月至少入戶走訪1次。
心理健康監測預警方面,中小學校將建立“一生一案”心理健康檔案,針對小學高年級、初高中(中職學校)困境學生,每學年至少開展1次心理健康測評。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將心理健康評估納入小學高年級及以上兒童入院體檢重要內容;校外培訓機構、兒童活動中心等機構或場所工作人員要密切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及時向業務主管單位和行業主管部門報告;12355青少年服務台積極向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心理健康介入干預方面,提倡及早提供介入幫扶。貴州省鼓勵學校為有需要的困境兒童選派有愛心有經驗的心理教師或思政課教師作為成長導師,安排品學兼優的學生結為互助夥伴;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組織行政幹部等與兒童建立代理媽媽(爸爸)、哥哥(姐姐)關係,每季度與兒童至少開展1次交心談心;暢通家庭、學校、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等與醫療衞生機構之間轉介干預就醫通道。暢通困境兒童心理諮詢、就診通道。對於就診的困境兒童提供規範診療服務;將治療後返家的困境兒童納入社區“精康融合”重點關愛對象,組織教師與患有精神障礙且經過門診或住院治療後返校的困境兒童建立結對關愛服務關係。
心理健康支撐保障方面依託現有資源建強省級精神專科醫院。到2027年,市(州)級公立精神病醫院達到三級,床位達到300張以上;逐步實現每個縣(市、區)至少有1所縣級公立醫院設置精神心理門診,常住人口超過30萬的縣(市、區)至少有1所縣級公立醫院設置有病房的精神科;要建強專業人才隊伍,支持省內醫學高等院校開辦精神衞生相關專業,中小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並逐步增大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配比。
《若干措施》還強調,對於工作中發現的有關緊急情況,相關部門及時溝通解決。各部門在開展信息共享過程中,加強困境兒童隱私保護。(記者 李思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