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高質量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高質量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2024-11-20 08:52:00  來源:貴州日報

守護精神財富 傳承紅色文化

——我省高質量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興仁普查發現新紅色文物。”“七星關有幾處紅色文物新線索,正在普查中。”

  …………

  11月19日,貴州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調度微信群裏消息閃爍不停,各區縣文物單位不時傳來文物普查的信息。

  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貴州堅決貫徹落實“保護第一”“應普盡普、應保盡保”的普查工作要求,紮實推進文物普查工作。據貴州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協調組負責人介紹,今年5月以來,貴州文物普查已進入田野調查階段,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在全省範圍內進行文物核查和新發現調查。初步統計,截至目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紅色文物近百處。

  貴州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紅色文化資源富集。紅軍足跡遍及全省68個縣(市、區),留下了眾多珍貴的長征革命文物,見證着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2023年7月,《貴州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名錄顯示: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76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134處;可移動革命文物2544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6件(套),二級文物62件(套),三級文物90件(套),一般文物2376件(套)。

  截至目前,貴州共有753處不可移動長征文物,2500多件可移動文物,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等級長征文物數量居全國前列。

  承載着深厚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紅色文物,是革命先輩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為高質量保護和利用好紅色文物,2019年以來,貴州聚焦長征國家文化公園“1+3+8”標誌性項目體系建設,實施了遵義會議會址周邊環境整治及展陳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帶、貴州長征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等重點項目,有效提升了遵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戰役舊址、黔東特委舊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黎平會議會址、猴場會議會址、茍壩會議會址等一批重要紅色文物的保護展示水平。

  2024年,貴州組織制定統一的紅色資源調查、認定、分類和定級標準,啟動編制《貴州省革命文物保護工作規劃》,提升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水平,組織開展貴州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保護利用現狀核查、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專項調查工作,啟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官方網站及數字平台建設項目。

  11月15日,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了《貴州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條例》,該《條例》將於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明確了紅色資源保護、發掘、管理、傳承、利用等體制機制,依法推動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紅色資源名錄實行動態調整,省級建立紅色資源數據庫,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對相關資料予以保存和展示,實現紅色資源信息共享和開發利用。

  在管理好、保護好革命文物的同時,貴州積極推動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持續加強全省館藏紅色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展示工作,不斷提升場館和展陳的互動式、沉浸式體驗效果,提高紅色文化數字化展陳水平。

  輕輕點擊大屏,選擇一張感興趣的圖片,文物便會躍然於眼前。每當游客來到遵義會議紀念館時,總會被館內展示藏品的大屏“互動”功能所驚艷。“點擊屏幕,就能看到自己感興趣文物的相關信息,觀展體驗很好。”上海游客周靜説。

  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的核心區,近年來,遵義大力實施“一核兩帶七園多點”的長征文物保護傳承工程。“一核”即遵義會議會址周邊環境整治及展陳提升工程項目;“兩帶”即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帶和梯子岩—茶山關—平頭溪&&烏江集中展示帶;“七園”即遵義會議、婁山關、茍壩會議、四渡赤水(茅&)、四渡赤水(土城)、四渡赤水(赤水)、強渡烏江核心展示園;“多點”即與紅軍長征在遵義經典線路相關聯的重要節點。遵義以此為契機,以線串點擴面推進8個文旅融合區建設。同時,遵義會議紀念館進一步加強文物數字化保護,對館藏文物進行數字採集加工、數字資源管理和數字展示提升。通過採用數字化的保護手段和科技化的展示平台,展陳方式實現了從“靜態展示”到“互動體驗”的轉變,使觀眾能夠近距離感受文物,與歷史“直接對話”,從而更深入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依託豐富的革命文物,貴州還實施了《貴州省長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專項規劃》,編制《貴州省紅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專項規劃》《貴州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融合紅色旅游,融入地區發展、鄉村振興,使紅色文化資源的賦能作用進一步顯現。據了解,2021年以來,貴州以長征遺産為重點結合其他紅色資源,串聯相關自然與人文景觀,因地制宜累計推出40多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記者 黃若佩)

[責任編輯:劉昌餘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