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間”托起“大民生”
——貴陽建設就業幫扶車間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多元化就業
11月4日上午,在開陽縣紫興街道東湖社區的就業幫扶車間三樓,男女老少在縫紉組、披肩組、手工組裏忙碌,親手“編織”自己的幸福生活。
東湖社區是貴陽市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之一。2019年,該社區成立時修建了就業幫扶車間大樓,引進企業幫助搬遷群眾就業,開陽縣流合大山手工藝品製作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主要從事服裝、飾品生産等。公司負責人嚴芳是開陽縣人,原本在深圳創業,得知家鄉需要,便攜部分業務返鄉建廠。
“別看我右手殘疾,幹起活來一點都不耽誤,給這套婚紗鑲花邊只要20分鐘。”在縫紉組,墻梅邊工作邊説,“我是從宅吉鄉搬來的,剛來的時候還擔心生活沒着落,現在到車間上班,每個月能拿4000多元工資。”
“我們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動強度不大,又是靈活上班、計件發薪,適合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在縫紉組旁的披肩組,嚴芳指着一位正埋頭製作披肩的員工説,“他叫劉相進,是聾啞人,也是東湖社區的搬遷戶,從公司入駐以來就在這裡上班,手腳很麻利,上個月工資有8000多元。”
劉相進看到老闆對他比了一個“八”的手勢後豎起大拇指,他站起來連連擺手並指向旁邊的一位工友,比出一個“九”的手勢,&&自己還不是工資最高的。隨後,他用手機打字告訴記者,他的妻子也是聾啞人,現在在公司做雜工,兩人每月工資加起來過萬元。
目前,該公司已吸納265人就業,其中,殘疾人17人、搬遷戶40人。在該公司辦公室門口的公示墻上張貼有員工每月的工資單,其中,5000元以上的人比比皆是,8000元以上的也有10多人。
“作為企業,必須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嚴芳説,“從簡單到複雜,公司有多個崗位可供選擇,就業年齡從20多歲到70多歲都有。只要勤勞上進,不管是哪的人,隨時可以來,只要肯學、肯幹,收入還是可觀的。”
在就業幫扶車間,不僅可以靈活就業,也有固定崗位。在就業幫扶車間一樓,是開陽縣引進的另一家企業——貴州省開陽創銘科匯電氣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地暖設備與配件生産。公司負責人黃學映介紹,由於工種的特殊性,公司採取固定崗位的模式,工作人員穩定就業、按月拿薪。
東湖社區搬遷戶李方國從建廠開始就在這上班,現在負責噴塑車間的工作,他説:“我每月工資5000多元,靠這份工作,供兩個孩子讀上了大學。”
“剛來的時候因為沒經驗,只能從雜工幹起,後來慢慢跟着大家學,現在轉崗到包裝車間,工資漲了一倍。”搬遷戶黃永梅一邊填發貨單一邊説,“我們上班時間固定,就算加班也有加班費,年底還能拿年終獎和慰問品,以前想都不敢想。”
目前,創銘科匯電氣有限公司已吸納50人就業,其中搬遷戶28人。
在引進企業入駐提供崗位的同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也在自主培育就業崗位。
2019年,修文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龍場街道龍潭社區成立,387戶、1450人搬遷入住。“一下子來這麼多人,工作咋辦?”時任龍潭社區黨支部書記的劉開仙回憶説,“大家商定,只有建立公司先打個樣,才能引進企業入駐提供更多崗位。”
2019年7月,黔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劉開仙走馬上任,人生中第一次當上公司負責人。他從社區居民接的零活中找到線索,為公司接到第一筆業務——給八寶粥做瓶蓋。
隨着政策支持和業務拓展,公司目前已有禮品包裝盒生産、白酒包裝盒生産、包裝盒回收利用3條生産線,共吸納穩定就業半年以上搬遷群眾24人,平均工資2000多元,最多的能拿5000多元。
“我們公司實現了搬遷戶‘從樓上到樓下’就能就業,操作非常簡單,部分崗位80多歲的老年人都可以做。”劉開仙介紹,“公司的發展起到了示範作用,社區又引進3家企業入駐,解決就業崗位70余個。”
就業幫扶車間不僅局限在一棟棟廠房內。近日,在息烽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永靖鎮團圓社區旁,貴州躍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的40余個品種共3萬多盆菊花爭相開放,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我和幾位村民負責給花澆水、施肥、除草等,工作輕鬆,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搬遷戶唐德榮一邊養護盆景一邊説,“我搬到社區後就到公司上班了,公司還請專家來給我們培訓,現在我的技術越來越好。”
貴州躍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團圓社區成立之初,為更好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和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在市、縣兩級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由永靖鎮全資成立的服務&&。永靖鎮農業服務中心幹部、公司負責人李順華介紹,通過幾年的發展,團圓社區已布局中藥材、油菜種植,水稻、蔬菜、菊花育苗,農産品加工,農機社會化服務等産業,吸納10名搬遷群眾穩定就業、20餘人靈活就業。
建設就業幫扶車間是貴陽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多元化的具體舉措之一,截至目前已在安置區引進和成立手工藝品製作、服裝生産、農産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22家,提供就業崗位1500余個。通過技能培訓提升一批、用工車間吸納一批、項目建設帶動一批、扶持創業發展一批、公益性崗位兜底一批等方式,搬遷勞動力就業率達95.48%,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
“今年前三季度,安置區搬遷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4902.72元,同比增速提高10.63%。”市農業農村局生態移民處負責人張志坤介紹,下一步,將結合搬遷勞動力結構、産業布局等情況,持續解決好非勞動力人員,弱勞動力、不能外出人員的就業需求。(記者 李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