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出來的新風尚-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讓出來的新風尚

2024-11-17 09:36:33  來源:貴州日報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可在安順市紫雲自治縣貓營鎮黃鶴營村,短短4年時間,卻有367戶村民讓出126畝土地,用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咋回事?

  11月初,記者剛到黃鶴營村,就碰上了正準備到地裏幹活的村民劉雲河,這位60歲的老人前兩年讓了近一畝土地用於修建産業路。

  “村裏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發展,為了群眾好,讓點地出來是應該的。”談及讓地的初衷,劉雲河&&自己和其他村民的想法一樣。

  這幾年,黃鶴營村的村民們積極支持發展,只要涉及到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佔用自家土地的,沒有一個人説“不”。

  “以心換心、方得人心。”黃鶴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恒禮告訴記者,只有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大家才會信任和支持你。

  當地幹部告訴記者:倒退幾年,這樣的場景可不常見。

  黃鶴營村到鄰近的狗場村有4公里毛路,2015年、2016年、2017年,上級部門連續三年都準備撥款修路,但每次都因為協調不了土地而作罷。

  2020年,剛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黃恒禮從作風開始改起:每天早上8點,帶領村幹部們“巡村”,察看環境衞生、産業發展等情況,並面對面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8點半準時“開早會”,商量接下來一天的具體工作。

  簡單的“巡村”,看在村民眼裏,記在村民心中,大家第一次感覺到了不一樣。

  “村民推選我們當村幹部,就是希望我們能多為村裏做點事。”黃恒禮告訴記者,通過“巡村”梳理出的63件“村組民生事項清單”直接在民生榜公示。

  同時,旁邊還設立了公議榜、紅黑榜和積分榜,“四張榜單”從凝聚黨心民心,激發幹事熱情,催生內生動力,到倡導文明新風,每一步都踩到鄉村善治的“點”上,讓每一位村民都感受到新風撲面而來。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黃鶴營村的“善治”還有一個秘密武器——數字鄉村APP。

  通過搭建數字鄉村平台,黃鶴營村不但能迅速讓幹部清楚群眾在哪、在幹什麼、在想什麼、有何困難訴求;也能讓群眾第一時間知道村委在做什麼、有什麼政策,並參與事項的討論、投票。

  這一來二去之間,群眾訴求第一時間有了響應,對黨組織的信任和依賴與日俱增。協調“讓地”這種看上去要“掉層皮”的麻煩事,在黃鶴營村各個小組的微信群裏,卻化成了這樣溫馨的話語——

  “看到老家每個人都在為家鄉積極工作,我很感動,經過做我媽的工作,同意拆除我家門口的瓦房,讓路更通暢一些,麻煩鄉親們了。”

  “我家已經從溝的位置縮了60公分進去,為了家鄉發展,為了鄰居出行方便,我家的花&可以再縮一點。”

  “為了以後美麗的家鄉,哪個都有責任和義務。我可以讓,把路拉直。”

  …………

  鄉村善治,聚了民意、暖了民心。

  4年來,黃鶴營村陸續修建了12條産業路、2條通組路、3條排洪溝、4條排水溝、7個文化體育廣場,重建了3座危橋,10個村民組實現污水處理;

  4年來,黃鶴營村舉辦“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五好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獎勵優秀學子、慰問老人,鄉風文明持續向好;

  4年來,黃鶴營村種植藍莓、油茶等5000多畝,開辦農家樂8家、民宿客棧5家,引進9家企業,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引導村民346人就近就業,持續盤活出租資産、投資建廠、承辦培訓,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鄉村治,百姓安。”黃恒禮告訴記者,一幅黨員踏實幹事、群眾積極參與的美麗畫卷正在黃鶴營村徐徐鋪展。(記者 牟元媛 晏惠軒)

[責任編輯:吳雨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