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老家底” 注入新動能
——我省精準施策化解農村閒置低效資産難點痛點
從黔南州都勻市墨衝鎮新蒙村出發,到貴定縣沿山鎮“海珠·貴州”農業科技産業園的距離,有100多公里。刺梨成熟時,新蒙村採摘的新鮮果子,便會絡繹不絕地通過這條路線,送往位於産業園內的貴州佳凱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加工成各種刺梨商品銷往全國各地。
近三年來,每逢收購季節,滿載刺梨鮮果的貨車總是將佳凱公司門前堵得水泄不通,加工廠房內全線生産,熱鬧非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佳凱公司入駐前,這個如今馬力全開的廠房一度閒置。
把“包袱”變成“財富”,是盤活各類農村閒置低效資産的最終目標。貴州通過完善設施、招強引優、優化用途、靈活重組、“瘦身”增效、強化服務等六條盤活路徑“見招拆招”,“一案一策”精準化解閒置低效項目的難點、痛點,盤活“老家底”,喚醒“沉睡的資産”,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新動力。
賦能高效:六條路徑精準施策
在海露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龍普看來,佳凱公司的收購訂單,是點亮新蒙村刺梨産業進一步發展的星星之火。
“以前我們村刺梨都是散賣,打聽到哪收購,就東一車西一車地拉去,路途遙遠不説,也沒什麼保障。自從和佳凱簽訂了訂單,三年來銷路都不愁,今年我們420噸果子他們照單全收,價格也不錯。”楊龍普説。
10月底,刺梨收購告一段落後,佳凱公司的生産卻並未停止,工人們將灌滿“雙梨膏”的玻璃瓶封裝貼標,將製作好的刺梨乾等送到打包車間,工作人員快速裝箱等待快遞上門。
這棟廠房的再利用,要追溯到2022年,佳凱公司董事長閔海洋回憶:“當時覺得這個地理位置和廠房面積都很適合我們,就當即租下了4棟,其中一棟是閒置廠房。通過購入設備實現當年開工,做到了2200多萬元營業額,目前逐年遞增到3200多萬元。”
通過達人直播、線下代理、網店銷售等模式,低效廠房高效利用了起來,帶動2700畝種植基地發展。今年佳凱公司已收購2800多噸刺梨鮮果。
當閒置低效資産不再“躺”在賬上,資源便“活了”起來。2023年9月,《貴州省農村閒置低效項目資産盤活工作方案》印發,為“盤活”提供了“戰法”:前期通過“全覆蓋、零遺漏、無死角”摸清“家底”,“六條盤活路徑”劍指閒置低效資産,權責明晰實施分類盤活。
“戰法”明確,“戰鬥”更加得心應手。全省各地堅持激發資産的新活力,助推農村項目資産持續充分發揮效益。貴定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星松介紹:“截至目前,貴定27個低效閒置資産,已盤活24個,因災損毀核銷處置2個,司法途徑處置1個,直接帶動就業200餘人,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接下來,我們要堅決從源頭杜絕出現新增閒置資産,加強日常監督的調度,整合各領域資源加大對項目資産經營的幫扶,把好利益聯結關,做到有效盤活。”
騰籠換鳥:因地制宜激發內生動力
10月23日,在畢節市赫章縣結構鄉清江村的貴州順宏種植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基地,一排排整齊的兔籠中,雪白的小兔子憨態可掬、膘肥體壯,十分可愛。
在這個擁有7000多只兔子的養殖基地,3棟圈舍採用機械化飼料生産加工以及自動化籠具、智能環控系統、自動給水系統、自動清糞設備等,實現全智能化環境控制,每只小兔子的“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而如此現代化的養殖場地,卻是由傳統養殖基地轉型而來。前期因市場原因,該場地的養牛和養豬經營主體相繼退出,2019年處於閒置狀態。為盤活該閒置資産,結構鄉以“招強引優,優化用途”為盤活路徑,主動對接當地養兔能人李榮平來場地考察,雙方一拍即合,一座智能化的兔子養殖場便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出場”。
“通過充分改造後,我們在2022年正式投産,目前年産值有200萬元,帶動周邊6戶農戶和我們一起發展養殖,未來應該還能有更大的發展。”對産業的前景,養殖場負責人李榮平信心十足。
“盤活閒置資産,新增一個産業,不但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也增加了我們老百姓發展特色産業的信心,為我們鄉做優特色産業和傳統産業提供了新思路。”結構鄉經濟發展辦主任李劍鋒説。
和結構鄉一樣,全省各地都積極“動”了起來,眾多農村閒置資産資源“活”了過來。
各地去年10月完成摸排、建立&賬,11月“一案一策”制定閒置資産盤活方案,12月完成資産確權移交。截至10月底,全省共排查農村資産項目40.6萬個,資産原值9260.4億元,其中確認5720個閒置低效項目,資産原值206.2億元,同時全省28.8萬個農村項目資産完成確權。在如此“快刀斬亂麻”的攻勢下,農民的內生動力不斷被激發,農村的發展動力不斷在增強。
改造轉型:冷資源變熱資産
走進貴陽市修文縣久長街道清水村的圍裙加工廠,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30萬條圍裙的訂單催促着加工線飛速運轉,一條條圍裙的縫邊、走線、卷邊,一氣呵成……
難以想象,如今火熱的生産場地,在幾個月前,還是閒置的教學樓。
“圍裙加工廠的前身是閒置多年的教學樓。為盤活這個閒置資産,前期我們村支兩委和産業帶頭人通過大量的市場考察,商議由村集體出資採購20&縫紉機,把教室改成車間,通過承接貴陽西南國際商貿城的圍裙、袖套等訂單,解決當地群眾就業問題。”清水村村黨支部書記閔德紅説。
在清水村的另一頭,一棟閒置已久的老廠房,也通過改造盤活了起來,變成了一家泡沫箱廠,每月利潤17萬元左右。
這是清水村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兩步棋,也是當地盤活農村閒置低效項目的關鍵一招,閔德紅笑容滿面地&&:“一個村辦起兩個廠,雖然才起步,但也是訂單不停、效益不錯。”
盤活鄉村“沉睡”資産,讓閒置資源再“生金”。在清水村所在的久長街道,當地通過投入有效資金,取長補短,全力盤活低效閒置的資源資産,增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探索破解發展難題。
縱觀全省,在省領導的高位推動下,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等17家單位成立省級工作專班,從省到市縣,再到鄉鎮,層層壓實責任,通過制定農村閒置低效項目資産盤活工作方案,讓這些被盤活的資産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價值。接下來,我省將按照“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産的長效管理機制,確保資産保值增效、長期發揮作用”的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通過招商引資、政策整合、股份合作等,進一步壓緊壓實責任。(記者 梁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