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花江峽谷大橋鋼桁梁首件吊裝作業順利完成,標誌着在建世界最高橋進入全新階段,為明年建成通車奠定了基礎。
韓洪舉,貴州交通山區峽谷橋梁建造技術團隊負責人。他正帶領着團隊成員,越過谷底的北盤江,竭力托起這座橋梁,挑戰世界橋梁新高度——625米!
“追求卓越的腳步從未停止。”韓洪舉認為,不斷突破、不斷超越是貴州交通山區峽谷橋梁建造技術團隊的信念,更是在貴州高原一次次書寫交通奇蹟的底氣。
這是一支依託貴州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組建的隊伍,以“60後”到“90”後的16名橋梁專家為主體,他們或擅長結構設計、或主攻材料創新等,在貴州的奇峰險谷之中,創造了山水間的人類奇蹟。
今年1月19日,貴州交通山區峽谷橋梁建造技術團隊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他們引領世界山區峽谷橋梁建造技術發展,創造了恢宏壯美的“世界橋梁博物館”。
在懸崖絕壁處顯身手,他們攻克建造環境複雜多變等世界性難題,開創了上百項具有國內、國際領先水平的山區峽谷橋梁建造技術,其中首創7項國際領先技術,建造了12座“世界第一橋”,這裡面有包攬國際工程界三大獎項的平塘大橋。
在世界前100座高橋中,貴州交通山區峽谷橋梁建造技術團隊參與建造了34座,獲國際大獎6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發明專利60項,獲詹天佑獎、魯班獎等國家工程獎20項。
平塘大橋為三塔斜拉橋,跨越槽渡河峽谷,團隊成員楊健創新提出“中塔塔梁鉸接、邊塔豎向支撐”的多塔高墩大跨度斜拉橋結構體系,解決了中塔受力與變形協調的問題。332米鑽石高塔設計汲取了苗族裙擺元素,充分體現了力與美的結合,使平塘大橋成為中國首屆十大美橋之首,中塔也成為“世界第一混凝土高橋塔”。
山區峽谷橋梁風環境複雜,是每一座大跨度高橋都要面臨的技術難題。劉建軍、楊鴻波等團隊成員長期致力於峽谷橋梁複雜風環境研究,為峽谷橋風荷載計算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支撐。
納晴高速烏蒙山大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首座鋼桁腹桿——混凝土組合拱橋。團隊成員張勝林介紹,新橋型不僅將橋的自重降低了30%,豎向剛度大幅提升,節省大筆建設資金,還開發出這套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無塔架可橫移纜索吊裝系統。
團隊成員阮有力帶領一群沒有修建大跨徑懸索橋經驗的年輕人“摸着石頭過河”,研發了多項“原創技術”,以科技創新破解壩陵河大橋建設難題。
“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是世界特大跨徑鋼桁梁斜拉橋的典範。團隊成員廖萬輝介紹,大橋比較突出的成果創新就有5項,譬如“鋼桁梁整節段梁底軌道縱移橫拼”等。
“我們在565米的高空實現1.5毫米精準合龍。”同樣參與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建設,團隊成員周大慶説。
為破解貴州可用的建築砂極少這個難題,吳大鴻、母進偉等團隊成員結合貴州石料豐富的優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機制砂混凝土在貴州得以廣泛應用,也解決了機制砂高性能混凝土320米超高墩單級垂直泵送等難題,成為世界橋梁機制砂混凝土使用的典範。那一年,團隊成員劉小飛22歲,意氣風發,帶着“修世界級大橋”的夢想來到貴州。來自重慶的他,一幹就是20年。
木蓬特大橋施工方案從構思到定稿,團隊成員郭吉平和張基進一幹就是120天,經歷了9次修改,每一稿有幾百頁圖紙、計算書,稿子摞起來比桌子還高。
在團隊成員劉彬眼裏,大家的創新基因正是在不斷地克服跨徑、高度的挑戰中被激活,助力貴州成為暢通的“高速平原”。
“幹世界級工程就像是踩鋼絲,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團隊成員王騫認為,正是長期的務實執着,每一項新工藝得以從施工藍圖變為現實。
“對橋的渴望,全世界人民都一樣。”團隊成員劉驍凡説,世界橋梁建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看歐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日本,二十一世紀要看中國了。(記者 劉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