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在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佔裏村,人們從“曬秋”禾晾架旁走過。新華社發(吳德軍 攝)
新華社貴陽11月5日電(記者吳思、楊焱彬)1400多年來,中國西南貴州省從江縣的少數民族群眾,堅守着稻魚鴨共生的傳統農耕文化。如今,這一農耕傳統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農業景觀。
佔裏村四面環山,現在居住着190戶800余名侗族村民,是從江縣開展稻魚鴨傳統農耕方式的主要區域之一。由於當地耕地資源有限,村民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這一獨特的農耕方式,並將其代代相傳。
佔裏村的村民常在穀雨時節播撒稻種,待秧苗長大後就移栽到水田,同時也將魚苗一併放入田中,等到魚苗生長至兩三指寬時,再投放小鴨子。
從江縣農業農村局畜牧水産站工作人員吳國平説,侗家人根據不同物種的生長特點,精準地把握時機,節約土地資源,有效推動農業生産提質增效。稻田為魚和鴨的生長提供了生存環境和餌料,魚和鴨在稻田覓食的過程中,翻松了田泥,為稻田清除了害蟲和雜草,産生的糞便為水稻提供了養分,實現了物種互利共生。
2011年,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2013年,入選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種植一季稻,放養一批魚,飼養一群鴨。秋收時節,侗家人便可在同一片土地上收穫金黃的稻穀、肥美的田魚和鴨子。

10月21日,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佔裏村的“曬秋”禾晾架。新華社發(吳德軍 攝)
記者近日在佔裏村採訪看到,層層疊疊的梯田裏挂滿了金黃的稻穗,豐收的稻穀晾曬在村寨旁一排排禾晾架上,禾晾與侗寨房屋相映成景。
稻魚鴨的農業生産方式,在當地形成了一道獨特的農業生態景觀,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體驗摘禾抓魚,拍照“打卡”。
來自荷蘭的游客邁克·戈特,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到貴州旅行,時間寬裕時,她一年會到貴州游玩兩到三次。旖旎的自然風光、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讓她對貴州讚不絕口。
戈特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二次到佔裏村,當地的農耕智慧讓她深受震撼。她很欣喜地看到,中國的傳統農耕方式能夠延續千年,幫助當地實現生産生活和環境保護協同發展。儘管和當地群眾語言不通,她仍然能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友好。
家鄉的發展也鼓舞着在外務工的年輕人。37歲的侗族小夥吳春光過去是一名貨車司機,看到家鄉的游客越來越多,2017年他決定回到佔裏,把自家的房子改造升級,經營一家餐館。
如今,吳春光在家每年就有近10萬元收入,還方便照顧老人和小孩。今年國慶假期期間,餐館一天最多接待有20余桌來自省內外的游客,香禾糯、從江田魚等農産品也供不應求。
吳國平説,近年來,從江通過推動種質資源保護,註冊“從江香禾糯”“從江田魚”商標,明確保護區域等方式,大力推動稻魚鴨産業的保護與開發,提升産品附加值,在傳承傳統農耕文化的同時,拓寬村民們的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