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機制出政策 挖崗位拓渠道 優服務強宣傳
全力推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提供公寓住房、不定期國內團建旅游、任職五年以上員工股權激勵……”
2024年夏天,“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的一場直播帶崗活動中,吸引上萬人在線觀看,3542人投遞簡歷。其中,最火的崗位有409人“下單”。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以來,我省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促進就業工作機制,&&支持政策,着力挖掘崗位、拓寬渠道、優化服務、加強宣傳引導,全力推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城鎮新增就業57.14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95.2%。
建立工作機制 &&支持政策
我省建立工作機制,及時研究&&支持政策,在機制和政策上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保障。
我省印發《貴州省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機制》,建立由省委、省政府牽頭,整合市縣黨委、政府和教育、人社、工信、國資等部門以及高校力量,形成統籌調度、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促進就業工作資源、力量最大化發揮,加大力度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各項任務落實。印發《貴州省促進2024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方案》,15條具體措施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為緩解“緩就業”“慢就業”現象,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會同組織、教育、國資等部門,加強政策研究,對各類招考工作進行規範,淡化應屆畢業生身份,明確“報考我省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高校畢業生,在其畢業年度(具體以畢業證書落款時間為準)內無論是否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繳交社保等,均可按當年度高校畢業生報考”,消除因參加工作不能作為應屆生報考的顧慮,正面引導高校畢業生儘早就業、先就業後擇業。
在支持政策上,我省延續實施擴崗補助、國有企業增人增資、見習補貼提前發放等系列政策,激勵企業更多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6部門近日聯合下發通知,啟動2025屆畢業生一次性求職補貼發放工作,強化對困難家庭畢業生的就業幫扶。省內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在畢業學年積極求職的7類畢業生,可在10月21日至11月12日期間申請求職補貼,按照每人1500元的標準發放。
挖掘儲備崗位 拓展就業渠道
“10月29日,遵義市新蒲新區要開一場現場招聘會,我準備去找一份合適的工作。”近日,今年大學畢業的小張正為找工作準備簡歷。
貴州加大力度推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強化政府、高校、企業合作,提前謀劃部署,穩定政策性崗位規模,從年初就着手儲備、開發一批契合度高的就業崗位,及時精準投放畢業生市場,並定期調度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情況。
從公務員、事業單位、基層項目、國有企業、應徵入伍、就業見習等方面挖掘崗位,全省提供崗位9萬餘個。其中,各級事業單位共向社會發布公開招聘崗位2.3萬個,招募“三支一扶”863人,募集見習崗位2.3萬個。
9月20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愛民廣場人頭攢動,一場夜市招聘正在舉辦。該市巧用夜市“煙火氣”“聚人氣”特點,推出夜市招聘42場。從線上招聘到商圈中心,從就業服務大廳到“家門口”,安順市西秀區實施精準招聘,高校畢業生需求在哪,就業服務就到哪。
貴州從多領域拓展市場化就業崗位,加大用人單位吸納高校畢業生支持力度,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
優化就業服務 加強宣傳引導
“我的專業是學前教育專業,就職意向是文員。”8月15日,在黔西南州貞豐縣舉行的2024“職引黔程·點亮未來”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專場招聘會上,求職大學生龍飛先説。
星光照亮前程,就業成就夢想。今年以來,我省人社、教育、國資等部門緊密合作,開展以“職引黔程·點亮未來”為主題的公共就業服務系列活動,支持畢業生更多通過市場化就業,全省已開展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活動1134場次。
“走進園區,預見未來。”8月27日,一場2024年高校畢業生職業指導園區行活動在清鎮舉行,23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近距離了解園區企業。這次“預就業”服務,不僅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視野,也為企業吸納優秀人才提供了新渠道。
我省加強職業指導,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集中的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等,推廣青年求職能力實訓項目,組織模擬面試、職業規劃、企業參觀等體驗活動,增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意識和求職技能,提高求職成功率。
針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我省還精準提供“1131服務”。“1131服務”即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介、1次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並聚焦脫貧家庭、低保家庭等有特殊困難的高校畢業生,制定“一人一檔”幫扶計劃。
另外,我省從多角度加強宣傳引導。全面梳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同步將畢業生關心的人才引進政策、檔案轉遞機構、公共服務機構、求職登記程序等進行“打包打捆”,形成了8項公共就業服務清單(目錄),製作宣傳二維碼,精準向畢業生進行推送。發出致廣大高校畢業生的一封信,引導畢業生獲取就業創業服務。開展教育、人社負責人進校園、進企業講形勢、送服務活動,創新推介政策宣傳,推動政策落實落地。(記者 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