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錯中,紅軍戰士的身影穿越時空浮現在眼前。踏上長征之路,經歷激烈的戰鬥、生離死別的場景後,仿佛在與歷史對話。”10月22日,在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紅飄帶)正式運營啟動現場,貴陽一中丘成桐少年班初三學生張萸文分享觀看“紅飄帶”的感受。
“紅飄帶”試運營一年來,通過不斷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以“科技+藝術”將紅色主題和長征精神相結合,創建紅色文化IP,獲得省內外游客諸多好評,“紅飄帶”接待游客100萬人次,網絡媒體曝光量破5億次。
“序廳暖場!”對講機中傳來的簡短指令,標誌着“紅飄帶”技術運維團隊的文朝洪與焦滔正在開啟一天的工作。一盞馬燈由弱漸明亮,紅軍戰士的形象在全息技術下躍然眼前,引領觀眾踏上一段紅色記憶之旅。
文朝洪與焦滔,分別作為燈光與音響的守護者,與繁多的設備為伴,確保每一場演出的光影與聲音正常運行,“觀眾目睹光影在戰壕、山巒、石筍間穿梭,聽到不同紅軍戰士的‘心聲’,這背後都需要我們實時跟進確認。”文朝洪介紹道。
與無名英雄對話、跟隨演員體驗硝煙戰場、置身歷史場景感受革命事件、用雙腳丈量“爬雪山過草地”的革命場景、見證紅軍的信仰之路……在觀眾沉浸在《紅飄帶·偉大征程》時,技術運維部的燈光、視頻、音響協調配合構成着每一個精彩瞬間。
在“紅飄帶”負責幕後保障工作的技術運維團隊有30多人。“每個季度會對設備進行深度檢修與保養,每週定時維護,每日演出前也會進行檢查,確保每一台設備、每一處特效都能完美呈現。”焦滔説:“希望通過每一次精彩的舞&呈現,吸引更多觀眾走進‘紅飄帶’,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紅飄帶·偉大征程》共分為六大篇章,僅“血火洗禮”一章,便由上千塊形態各異的LED屏幕共同營造氛圍,在其他章節還有超大荷載吊挂設備、大型升降移動座椅&、巨幕等前沿技術,90分鐘演出的背後,是數&設備的協同作戰,是運維團隊的默契配合。
“這是一場科技與紅色文化結合的新穎體驗,整場演出非常震撼,看到戰士犧牲的時候,我忍不住流下淚水。”走出場館,觀眾李梅艷仍沉浸其中。
“長征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艱苦奮鬥、踔厲奮發。今天,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紅飄帶)以科技藝術賡續紅色血脈,將長征精神轉化為新長征路上的前進力量。”作為“紅飄帶”項目總導演、總設計的王志鷗説,中華文化悠久深厚,以數字藝術對其進行沉浸式呈現,具有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通過一個作品,讓今天的年輕人與革命先烈“對話”,引起人們的時空共鳴,是藝術創作者最大的興奮點所在,王志鷗認為,數字語言是打開中國歷史與人文藝術畫卷的“另一種方式”。
北京師範大學貴陽附屬學校的音樂老師黃源在觀看完《紅飄帶·偉大征程》後,被這種講述方式深深觸動,她&&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她將從歷史和藝術的視角去講好這段故事,將革命的信念融入課堂中,共同傳承好紅色文化。
“紅飄帶”場館中運用全息影像、虛擬現實、三維聲場、機械舞&等科技手段,數字化再現從長征出發到遵義會議召開再到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偉大歷程,特別是結合場館空間和影像的變化,讓觀眾以全景視角體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經典戰役的壯麗篇章。“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正在全面打通文化創作、消費、傳播等環節,不僅豐富了文化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還促進了文化産業的高質量發展,加速培育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産力。(記者 趙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