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岡縣新民村張家寨:和諧互助 完美詮釋鄉村振興生態發展典範-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鳳岡縣新民村張家寨:和諧互助 完美詮釋鄉村振興生態發展典範

2024-10-22 14:30:50  來源:遵義市煙草專賣局

  説到鳳岡縣王寨鎮新民村張家寨,這裡可是來頭不小,現在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寨和人才輩出的“明星”村寨,算得上是人傑地靈。寨上一共居住80余戶村民,據不完全統計,從這裡走出去的大學生就有200餘人,達到戶均2人以上。南洋理工、國防科大等這些985以上名校的就有5人,在鳳岡縣的村寨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張家寨距鳳岡縣城40多公里,以前是出了名的偏遠地兒,交通不便,水源枯竭,土地以山坡地和石旮旯地居多。主要靠種植玉米、大豆、紅薯為主,村民們把寨上僅有的幾十畝田用來種水稻,由於地勢低窪,旱天沒有補給水源,洪澇氣候又不能正常排水,糧食沒有保障,經濟來源又沒有産業支撐,寨子上的人日子過得挺艱苦。

  烤煙進村,産業蛻變促發展

  90年代初,烤煙産業在鳳岡大地上如雨後春筍般展露頭角,張家寨也隨之沾上了産業發展的榮光,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煙農戶數從最初的兩三戶種植到後來的家家戶戶。規模從最初的三五畝小規模種植到後來的三五十畝職業化種植,規模逐步增加。生産方式從最初的人犁牛耕到現在的小型農機具下田作業,烘烤方式從最初的土墻烤房依靠火管加熱到現在的生物質能密集烤房智能化烘烤過渡,生産方式、種植技術、烘烤工藝在不斷更替和推陳出新。準確的説,張家寨真真正正見證了烤煙産業蛻變發展的全過程。

  “我從18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種煙,至今已經33年了,那時候讀書成績不好,就靜下心來在家種煙,這些年一直都是靠種烤煙維持一家人的開支,現在一個孩子在讀研究生,一個在讀大學,學費、生活費都是靠這根烤煙支撐。説實在的,種煙相當於一份固定工作,在我們這裡,關鍵是土地適應,大家都一直在抓這個産業,收入有保障,你看看我們寨上走出去的那麼多大學生,哪個不是靠父母親種煙賺錢送出去的。”今年剛滿51歲的王玉寬情真意切的對筆者説。

  聯戶種植,化解風險穩收入

  現在的農村,80後的年輕人基本留不住,讀書的讀書,打工的打工,特別是像張家寨這種地方,多數人都在外工作,農村勞動力嚴重空心化,像王玉寬這樣的種煙能手雖然多,但是像他這樣的合格勞動力可就太少了,附近寨子上的土地現在基本掌握在一批種煙能手和家庭農場主的手裏,村民把土地流轉出去後多數都外出打工去了,因此當地很難找到勞動力。加之現在戶均種植規模較以前翻了幾倍,集中用工的情況比較多,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寨子上的30余戶煙農冥思苦想,最後在老煙農王茂富的提議下,大家找到了一個特別實用的解決辦法。

張家寨烤煙種植基地

  “我們現在每家都有40多畝流轉煙地,起壟、移栽、結構調整、烘烤等環節,節令短,期間要求短短幾天時間就要完成,如果沒有大量的勞動力肯定不得行,因此我提議咋們10戶左右成立一個互助小組,涉及到關鍵節令時的農活大家就集中力量一家一家的突擊,採取勞動力互換,至於安全方面,我們大家申請讓合作社給我們購買一份一份意外傷害險不記名的意外傷害保險,這樣我們就不用去外村請人了,同時也不用承擔用工風險。”王茂富的這一提議,立即得到了30余戶煙農的響應,於是村民們就結合各方面的條件自發組織成立了煙農互助小組,主要涉及勞動力互換、資金籌建、技術共享等方面的互幫互助。連續10餘年來,張家寨的煙農一直是這樣幹的,現在附近幾個寨子的土地都被這30余戶煙農統一流轉在自己手中,煙葉生産各環節的工作,他們從未滯後過。由於生産管理落實到位,收入一直客觀,家家戶戶洋房、小轎車司空見慣,多數煙農還在縣城購買了價值不菲的商品房,主要是考慮到考慮孫輩們上學和農閒時居住。到了節假日,這裡更是張燈結綵,家家戶戶大紅燈籠高高挂,在外讀書、工作的游子如約而至,整個寨子都沉醉在一片熱鬧、詳和、喜慶的節日氛圍中,村民們實實在在過上了富足幸福的小日子。

  引民入社,農民自主變股東

  2016年以來,在全國上上下下號召開展脫貧攻堅的浪潮中,通過多方引薦,當地村民羅興旺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把張家寨及附近幾個村寨的1500余畝荒地開發出來,種上了香甜可口的“蜂糖李”。這個地方石頭多,不便於開展種植,當地村民把給它取名“亂石窖”。通過多次對土樣採集送檢,發現由於這批荒地土壤有機質豐富,酸鹼度適宜,光照好,土層深厚肥沃,周邊的生態環境也好,海拔高度在650-800米之間,是生産高品質蜂糖李的優選地。

張家寨蜂糖李基地

  羅興旺這些年一直在外創業,主要涉及農産品貿易和深加工,期間學到了很多關於蜂糖李的種植技術,想把技術傳給當地村民,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當地村民積極擁護,但是土地租賃又成了一個問題。在村民組長王明的倡導下,大家提出的條件是土地不收租金,明確把當地幾個貧困戶納入該果園作為蜂糖李基地長期工人用工,解決其就業,增加務工收入,從而實現早日脫貧共同致富。同時村民採取以土地資源換取入股份額,投産以後按照産值效益分紅,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推進幾名有經驗的村民參與管理監督,這樣一來,羅興旺就沒有了了土地租金方面的壓力,潛心研究蜂糖李的種植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4年時間,1500余畝的蜂糖李開始結滿果子,金燦燦挂滿整片果園,香甜、脆嫩、口感上乘。五六月間,“亂石窖”蜂糖李基地就變成了網紅打卡地,經常看到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排滿了一長串小轎車和小貨車,一些城裏人許多人專程攜家人來摘李子,,還有專程來還有這裡批量採購李子到遵義、貴陽、重慶等地方銷售的商戶。這裡採摘李子的規則是“讓吃不讓包”讓吃不讓包,客人有來自鳳岡縣城的,還有比鄰思南縣、石遷縣的,一路上絡繹不絕,非常挺是熱鬧。每年下來,只要不出現大範圍的自然災害氣候,這1500畝果園畝均産值6000元左右,總産值900余萬元,減除有機肥、生物農藥、人工成本等費用,當地幾個村寨的農戶每畝地可坐地分紅2000元左右。

  現在每到五六月間,鳳岡及周邊幾個縣城都流行一句話:“走,到張家寨打蜂糖李去。”近幾年來,這片果園不光給人們帶來脆嫩可口香甜的爽感,更是穩定了一方農村産業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解決了當地部分村民的收入來源,真實撰寫了偏遠農村變荒地為寶地的傳奇故事,也為助力鄉村振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生態發展,打造品牌競爭力

  如今的張家寨,無疑是點綴在鳳岡縣最南端的一顆高原明珠,2021年,鄉村振興的春風席捲神州大地,已是碩果纍纍的張家寨自然沐浴了這陣改革發展的暖流,政府鄉村振興的項目陸續落地這裡。農家書屋、農耕文化館、休閒茶敘的石凳石桌、優雅清爽的庭院等一些列充滿了農耕文化氣息的設施到處可見。2023年,貴州中煙為進一步與鳳岡縣開展深度合作,在張家寨建立貴州中煙基地單元核心示範種植園區,園區從移栽、田間管理、生物防控、成熟採烤、專業化分級等方面採取全程生態種植模式,最終基地單元示範園區的煙葉品質、特性均得到了貴州中煙原料採購部的一致好評,為進一步彰顯鳳岡生態蜜甜香型煙葉風格特色增加了籌碼,夯實了根基。

張家寨村訓

  烤煙、蜂糖李現在無疑已經成為張家寨的核心産業,為了牢牢守住産業優勢,村民們通過召開議事會,決定成立産業監督自治小組,他們制定了過硬的管理規定。一是園區及周邊一律禁止噴施化學農藥,烤煙、果樹的防病防蟲必須一律採用生物農藥、殺蟲燈、黃板等物理防治措施,以及在田間釋放蚜繭蜂、食蚜癭蚊等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措施開展治理;二是在果園內一律禁止施用化學肥料,果樹必須一律使用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水果的安全性和耐熟性;三是果園的除草、松土、修剪必須一律採取人工操作,這樣做一來解決精耕細作,二來防止破壞土壤耕作層,影響産品質量。

  現在,走進張家寨第一眼就會看到民房墻上寫着24個顯目的大字:“大家的事情大家定,大家的事情大家幹,大家的事情大家管。”

  團結互助,和諧共處樹豐碑

  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如今的張家寨就像一幅和諧唯美的畫卷,村民們用勤勞和智慧共同描繪着生活的美好。在這裡,每一次收穫的喜悅,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每一次面對困難時的堅守,都是村民們團結互助的見證。他們尊重每個人的意見,傾聽每個人的聲音,讓每個人的夢想都能在這裡生根發芽。他們用包容和理解,讓不同的聲音匯聚成一曲和諧的樂章。在豐收的季節,村民們就會互相分享成果,坐在庭院的石凳上茶敘,大家相互包容,互相扶持。他們一直在用行動詮釋着“遠親不如近鄰”的真諦,用愛心和關懷構建起一個溫馨的家園。

  張家寨如今已成為全縣和諧共處的典範,成為團結互助的豐碑,“良心産業,生態發展”在這裡得到了完美詮釋。(王鳳軍 王啟均)

[責任編輯: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