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貴州遵義,金桂飄香。城中的紀念廣場上,數百名患者慕名而來,早早開始領號排隊,等待一支醫療“國家隊”。
國家衞生健康委組織的“名醫走基層志願服務行”活動,16日、17日來到這座山城。
現場義診的醫生,來自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烏魯木齊等地,覆蓋心血管、肝膽、腎臟、眼科、中醫等多個領域。他們都曾當選“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
同行的還有來自省會貴陽和遵義當地的一批醫務人員。
作為“名醫走基層志願服務行”活動的一部分,醫務人員10月17日在遵義開展義診。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 攝
17日上午,眼科裂隙燈一架,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的診位前排起長隊。
62歲的老劉,近來有一隻眼睛總看不清楚,之前“檢查了也沒得個準話”。看到新聞説有專家來義診,趕緊慕名而來。
“驗過光吧?”“24小時眼壓有沒有做?”“眼底檢查過嗎?”周行濤一邊不停查看,一邊問得細緻。末了寫下建議:淺前房,眼壓有變化,輕微白內障,定期檢查。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10月17日在義診現場。(任從寧 攝)
前一晚剛下了場大雨,此刻雨過天晴,艷陽當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助理、腎內科副主任周福德16日在當地醫院帶教查房,17日一上午又看了30多個病人。説話多了,嘴唇都有些起皴。
這幾年裏,28場名醫走基層活動,周福德參加了17場。千里迢迢來,對當地有多大幫助?面對記者的問題,周福德講了一個剛經手的病例:一名26歲的男青年,得腎病3年,做了腎穿刺,用了藥,都沒好。他上手一摸肚子,有“揉面感”,這是結核性腹膜炎的典型特徵啊。
“我們的經驗,對病人有幫助!”周福德説,“當地群眾要到北京來挂專家號,路費、住宿費少説也得幾千塊錢。現在‘送醫上門’了,我們帶着經驗來,可以讓當地醫生受益,讓當地病人受益。”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助理、腎內科副主任周福德10月17日在義診現場。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 攝
56歲的鄭大姐,去年不幸得了肝癌,輾轉多家醫院,做過多次治療。
“介入手術什麼時候做的?”“靶向藥的效果怎麼樣?”“是什麼血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普外科副主任王正昕反復查看她的各項檢查結果,又仔細斟酌,慎重地提出一個治療方案。
“就按專家説的來!”鄭大姐説。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普外科副主任王正昕10月17日在義診現場。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 攝
另一邊,59歲的譚大姐有“卵圓孔未閉”的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不久前,她在本地動了手術,可最近不時胸悶,心裏很不踏實。頭天晚上在朋友圈看到義診消息,一早就拉着老伴兒趕來。
“您看,這是左右心房,卵圓孔在這個位置。”中日友好醫院心臟科副主任任景怡在紙上畫了心臟模樣,細細給她説明,“指標都挺好,您的手術做得不錯,身體需要時間恢復,是正常現象。”
一番話,讓譚大姐心裏的石頭落了地。
中日友好醫院心臟科副主任任景怡10月17日在義診現場。(沈閏州 攝)
辦義診、開講座、帶教查房,專家隊伍馬不停蹄,希望為當地群眾健康多盡一份力。
武警新疆總隊醫院名譽院長、肝膽外科中心主任醫師莊仕華轉了一次機,用了大半天時間趕到遵義。幾十年來,他帶領醫療小分隊走村入戶;如今年近七旬,他仍堅守醫療一線,堅持參加“名醫走基層志願服務行”活動。
武警新疆總隊醫院名譽院長、肝膽外科中心主任醫師莊仕華10月17日在義診現場。(任從寧 攝)
在新聞裏聽到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橋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肖穎彬要來,遵義市民陳明益特地趕到義診現場:“肖醫生13年前給我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當時好些醫院都不敢做,我今天專門過來感謝!”
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橋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肖穎彬10月17日在義診現場。(沈閏州 攝)
走基層,能否帶動優質醫療資源持續下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查體問診,病例探討,答疑解惑……專家與當地醫務人員抓緊時間切磋交流。
王正龍是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學科帶頭人。他感慨,現在雖然可以從書上、網上學到很多新的醫學知識,但現場聽專家講座、跟着專家出診,還是很不一樣,大家對診療規範和指南的認識更具體更鮮活了。
“對患者的精細化管理,我們有了全新體會。”王正龍説。(記者董瑞豐、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