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了18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旨在更好地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提煉總結和宣傳推廣典型經驗和優秀做法。其中,我省銅仁梵凈山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項目成功入選,並向全國推介。
銅仁梵凈山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項目,是貴州省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核心。位於項目核心區的梵凈山,是我國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産地,也是貴州第4處世界自然遺産地。梵凈山是地球“絕代雙驕”黔金絲猴和梵凈山冷杉的唯一棲息地,從山麓到山頂分佈有40余種森林類型和7100余種野生動植物,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王國”“自然基因庫”。近年來,項目區面臨着野生動植物生境壓縮、外來物種入侵、耕地功能退化等生態問題,同時伴隨有城鎮化、工業化加速發展帶來的多重挑戰。
該項目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部署實施了保護保育、林業生態功能提升等六大類工程共計21項內容,累計完成各類修復6.5萬餘畝。項目區域清理退出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産地範圍內礦業權26個,治理128個歷史遺留礦山圖斑,清理重塑松材線蟲疫區林業小班4.32萬畝,打造7座生態廊道等。一系列舉措下,初步構建起黔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格,優化了梵凈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格局,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記者 金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