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淳芝在剝玉米。(吳艷平 攝)
秋日的清晨,天邊剛染上一抹紅暈,在貴州省岑鞏縣天馬鎮白岩坪村的玉米地裏,當地村民已經在忙着收割、搬運,中午時分,衛淳芝與兒子已經收完了1畝地。在衛淳芝的家中,她一邊剝着玉米一邊講述着她與共和國共成長的故事。
家住貴州省岑鞏縣天馬鎮白岩坪村大坳組的衛淳芝出生於1949年10月1日,與新中國同一天生日,她的一生,是千千萬萬中國農民勤勞智慧、自強不息的縮影。
衛淳芝出生在岑鞏縣凱本鎮水塘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家裏有五姊妹,她排行第四。她出生時國家不富裕,工業不發達,農業發展落後,老百姓生活非常困難。“以前的日子苦得很啊,住的房子就是木房,蓋的茅草,下起雨來就會漏雨,吃的都是苞谷、豆子,連白花藤和棕樹籽都吃過。”
衛淳芝在晾曬玉米。(吳艷平 攝)
20歲時,衛淳芝嫁到天馬鎮塘灣村蔣家坡劉家屋基,和劉成友兩人一起操持家業。蔣家坡地勢較高,水資源匱乏,交通不便。衛淳芝與家人白天外出幹活,晚上下山挑水、磨面。“大家都靠山腳的大水井生活,當時的路都是毛路(泥巴路),都是打夜工挑水,碾米都要挑到白水灘的碾房,路程很遠。”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也吹到了這個尋常百姓家。為解決生産生活難題,衛淳芝一家在大隊的號召下從蔣家坡搬到了山腳下,成為第二批搬遷的村民。搬下來後下戶分田土,衛淳芝一家分到了6、7畝地,兩人在家靠着種稻穀、苞谷,養牛養雞,自種自吃養家糊口,三個孩子得以茁壯成長。
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迅速,交通逐漸方便,村莊通了電,生活條件發生了質的改變。眼看著村裏人的生活逐漸改善,衛淳芝與丈夫決定讓孩子們同寨子上的長輩們學習水電,掌握一門技術後陸續外出務工掙錢。
現在的天馬鎮白岩坪村。(李昌焯 攝)
2012年前後,村裏家家戶戶陸續都修起磚房,衛淳芝一家也起了兩層漂亮的樓房,水管也遷到了家裏,馬路通到了家門口。
如今的白岩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泥濘的小路變成了寬闊的馬路,簡陋的木房變成了磚混小樓房。農業現代化的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們吃得好穿得好,住上了磚房,過得很幸福。”回望過去75年的風風雨雨,衛淳芝感慨萬千。
“我希望我們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幸福。”衛淳芝將地上的玉米裝揀到背簍裏,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吳艷平 李昌焯 沈啟照 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