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黔中大地忙“曬秋”。
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壽鄉村民趁着晴好天氣,在房前屋後晾曬玉米;在黔東南州黎平縣中潮鎮口團壩區的千畝稻田裏,收割機在田間往來穿梭,一排排水稻連桿帶穗被捲入機器中,一袋袋稻穀裝滿並堆在田邊,村民們忙碌地搬運着;遵義仁懷市的36萬畝紅纓子高粱陸續進入采收期,種植戶們正忙着采收、搬運、晾曬高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監管新模式。
我省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糧油生産能力提升行動,一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單産提升、油料産能提升等“六大工程”,抓住良種核心,用好良法手段,配好良機支撐,打好良田基礎,“四良”深度融合確保糧食豐産和糧食安全,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貴州力量。截至6月底,全省今年已完成糧食播種4374.3萬畝,油料播種920.4萬畝,夏糧收穫846.6萬畝,油菜收穫846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73.67萬畝,超額完成上半年目標任務。
抓住良種核心
時下的黔東南州岑鞏縣,遍地金黃,4萬餘畝制種水稻陸續進入成熟期。岑鞏縣全力推動“制種大縣”向“種業強縣”跨越,秋日的豐收盛景,不僅點綴了田野,也“甜”了稻農們的心。
“今年,我種植了90多畝制種水稻,5&&型收割機一天就能全部收完。”凱本鎮平牙村水稻制種大戶白珍珍説,“訂單種植的又香優龍絲苗品種産量不高,但價格較好。村裏建有種子産地初加工服務中心,收割的鮮谷就近進行高效烘烤、篩選和初包裝後,統一銷售給公司。種田變輕鬆,收益也有保障,年成好時一畝地能賺800元左右。”
小小的一粒種子,一頭連着國家戰略,一頭連着百姓生活。我省近年來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實施玉米、水稻、油菜、高粱等良種攻關,取得顯著成效。引進水稻高代育種材料,加快水稻品種選育速度,培育出更多優質、高産、抗逆性強的品種,為農業生産提供有力支撐。持續深化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團隊合作,強化種業基地建設,推進岑鞏水稻制種面積4萬畝以上、仁懷高粱制種面積1.5萬畝以上、黔南州長順油菜制種收儲1.9萬畝。篩選發布優質、高産、抗逆性強的主推品種,因地制宜推廣主導品種,推動水稻、玉米、油菜種植面積排名前10主推品種推廣和換代。聚焦關鍵節點,開展重點品種、重點區域市場抽檢,把牢種子質量關和市場准入關,確保用種安全。
用好良法手段
立秋時節,貴陽市息烽縣水稻進入孕穗至揚花期,正是防治病蟲害的關鍵階段。
在西山鎮鹿窩村,植保無人機在稻田上空勻速飛行噴灑農藥,防控水稻病蟲害。“我們是息烽縣農業農村局組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隊,對西山鎮鹿窩村、石硐鎮中壩村、養龍司鎮壩上村等6000余畝稻田開展‘統一購藥、統一兌藥、統一施藥’的統防統治。”現場飛防員陳進説。
近年來,息烽縣以保障糧食安全為核心,建立綠色防控示範區,推進統防統治,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總體防治效果達80%以上,主要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今年,我省積極推動良法良技保障糧食安全,制定了《貴州省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在水稻全程機械化推廣示範縣推廣缽苗、毯苗等方式集中育秧,在優質稻地區實現訂單化集中育秧,提升種苗質量。以黨政領導領辦示範田為抓手,因地制宜集成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等科學施肥技術,緩控釋肥料、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及種肥同播機、側深施肥機、噴肥無人機等新機具,助力增産增收。開展綠色防控示範和技術培訓,普及綠色防控、科學安全用藥知識技能,促進綠色防控措施大面積推廣應用。
配好良機支撐
創新“良法”是為土地增收做“加法”,機械化的普及則在為人工勞作做“減法”。
每至秋收,遵義市習水縣習酒鎮桃竹村高粱種植示範基地裏總會傳來“隆隆”的轟鳴聲。村民們忙着分揀、裝袋、上車,高粱收割機在地裏往返一趟,一片片高粱便被收割下來。人力從繁重的勞動中得以解放,高粱也實現了增産。
“今年,我們爭取到了習水縣農機提升項目。目前購置了收割機、無人機及自動播種機,從播種到收割全程實現機械化。去年,我們村種植高粱2100畝,産值突破500萬元。在農業機械化的強力加持下,我們的收益明顯提高了。”習酒鎮桃竹村村委會副主任包珊説。
今年,我省將在46個水稻生産大縣大力推廣全程生産機械化,在36個油菜主産縣示範推廣集中育苗、移栽、收割等農機具,在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區推廣播種施肥一體機、收穫機等農機。全力培育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建設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積極推廣“農機託管+綜合農事”等服務模式和“貴州智能農機雲”&&,精心打造農機示範點280個。
打好良田基礎
良田有保障,糧食才滿倉。銅仁市思南縣大壩場鎮堯上村壩區,高標準農田錯落有致。微風拂過,稻田綠浪翻滾,豐收在望。
“2023年種植的水稻實現了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極大提高了耕種效率,也節約了勞動成本。接下來,我們將配套建設病蟲害監測設施,大力發展稻油輪作産業,努力將該壩區打造成為現代山地農業示範區。”堯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齡方説。
近年來,全省各地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隨着高標準農田建設陸續完工並投入使用,再加上農機技術、優質種子、專業人才等多方面的加持,現代化耕作方式得到大力推廣,農業産業發展蒸蒸日上。今年,我省持續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635工作機制”,充分發動農民深度參與項目設計、施工、監管、驗收、管護等各個環節,壓實參建單位責任,確保高標準農田建一塊、成一塊。以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為重點,大力推廣增施有機肥、綠肥種植還田、秸稈還田等技術,實現有機無機肥料配合施用,增加土壤有機質投入,有效培肥土壤。積極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評價和主要作物測産,確保建成後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1等以上、畝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提高10公斤以上、主要作物單産高於本縣(市、區)平均單産。(記者 劉皓 鄧鉞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