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8月27日電(記者齊健、鄭明鴻)千餘年前,在中國種植的早期秈稻品種源自越南的“佔城稻”,在傳入福建後,宋真宗下旨從福建取“佔城稻”稻種,推廣至江淮地區。千餘年後,適應東南亞國家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的中國高産雜交稻走向越來越多東盟國家的田間。中國和東盟間,一場延續千年關於稻作文化的交流仍在繼續。
圖為貴州特色“香禾糯”稻種的穗部紅芒特寫。新華社發
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期間,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貴州農業職業學院和印度尼西亞任抹國立理工學院等11家單位,發起成立“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産教融合共同體”,旨在深化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産教融合,培養現代農業高素質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賦能國際農業産能合作,服務農業産業發展。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合作先後實施病蟲害防控、水稻高産栽培管理等200多個農業合作技術交流項目,建立一批農業技術示範基地和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
相似的地理氣候環境,為中國南方省份與東盟國家的農耕合作交流提供了基礎。
據貴州省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健強介紹,貴州省水稻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000萬畝左右,老撾、越南等東盟國家稻作區與貴州地理氣候環境類似,適宜相互引進水稻品種和推廣栽培技術,以優勢互補的方式促進農業發展。
貴州省天門村的遠山、樹林、梯田、民居構成了美麗的田園畫卷(7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據史料記載,宋真宗即位後不久就發現,蘇皖浙贛一帶種植的水稻品種,只要稍有旱情就面臨減産絕收的狀況。那時,北宋人口正在“井噴”,“一碗米飯”上升為宋真宗的頭等大事。宋真宗決心從稻種入手,尋找突破。
歷時數年,宋真宗發現福建種植了一種名為“佔城稻”的水稻品種,抗旱能力強,生長周期短。在皇宮試種之後,宋真宗下令“取佔城稻三萬斛”分給各地種植。幾年後,江南水稻産量大幅上升。到了南宋,“蘇湖熟,天下足”,米飯逐漸走上尋常人家的餐桌。
歲月流轉,中國與東盟國家間關於稻作文化的交流,從未中斷。隨着雙方在經濟、人文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中國水稻專家帶着先進的種植技術前往東盟。
圖為工人在貴州省麻江縣一食品公司生産車間攪拌釀造過程中的酸湯原料。新華社發(楊武魁 攝)
舌尖上的故事不止於稻作文化。一種製作原料包含稻米的貴州美食——酸湯,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東盟國家群眾的喜愛。
“來到貴州後發現這裡的泰餐等東南亞餐廳越來越多,也比較適應這邊的飲食口味,尤其是酸湯魚跟冬蔭功湯都是酸辣可口的味道。”貴州民族大學泰國外教艾欣珠説。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色澤亮麗、口味鮮美的貴州酸湯魚便跨出了國界,走向越南、老撾、緬甸、新加坡等國家。今年5月,一檔名為《酸湯魚,經典的貴州菜》的節目,在泰國電視台播出。該節目詳細介紹了貴州酸湯魚的起源由來、製作過程以及食用方法。來自中國的酸辣美味在東盟成功“圈粉”,續寫着餐桌上的互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