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往外走”變就醫“家門口”-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看病“往外走”變就醫“家門口”

2024-08-08 09:13:46  來源:貴州日報

創新建設縣域醫療次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衞生資源下沉——

看病“往外走”變就醫“家門口”

  8月1日,拆除鋼板3天后的老付,按照醫囑正在接受輸液康復治療。見記者來採訪,他伸出左手,握拳、彎曲、活動手臂……向記者展示手臂康復情況並點讚醫院:“技術過硬,服務貼心。”

  69歲的付延吉是思南縣張家寨鎮一名退役軍人,春節前不慎摔斷左手,在縣人民醫院手術接骨並鋼板固定。如今手臂康復,需要拆鋼板。正愁跑縣城舟車勞頓且麻煩時,同鎮老友在鄰近的許家壩鎮衞生院做了膝關節置換術。

  “膝關節都能換,拆個鋼板應該不在話下。”隨後,付延吉來到第二批縣域醫療次中心的許家壩鎮衞生院,順利完成拆鋼板治療。

  群眾在鄉鎮就能享受放心的醫療服務,這和我省創新創建縣域醫療次中心密不可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衞生服務。

  貴州醫改瞄準的正是這條路。此前,醫療人才缺乏,設備落後、缺醫少藥,百姓看病貴、看病遠、看病難……基層群眾看病就醫的“急難愁盼”,成為貴州推進醫改的“靶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醫共體建設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2021年,全省衞生健康高質量發展大會首次提出,依託鄉鎮衞生院現有資源建設縣域醫療次中心,加快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衞生服務。

  在建設縣域醫療次中心工作中,我省充分考慮區域醫療資源布局、地理、人口、交通條件等因素,通常在距離縣城遠、常住人口多、區域面積較大、交通不便的鄉鎮,在現有鄉鎮衞生院基礎上通過加強科室設置、設備以及人員配置,推動優質醫療衞生資源下沉,將次中心打造成為具備二級醫院服務水平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

  2022年和2024年,省政府將“建設50個縣域醫療次中心”納入“十件民生實事”。2023年&&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省級文件,累計統籌配套7.5億元資金強力推動,將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納入省委深改委重大調研課題,按照“縣級公立醫院—縣域醫療次中心(中心鄉鎮衞生院)—一般衞生院—村衞生室”梯次帶動模式搭建縣域醫共體。

  思南縣衛健局副局長劉成林介紹,思南由縣人民醫院、縣民族中醫院為牽頭單位,以烏江河為界,組建河東、河西兩個中心醫共體,通過強化縣域醫療衞生資源統籌布局,增強次中心的輻射和帶動能力,以塘頭鎮、許家壩鎮衞生院兩家二級醫院為兩翼,其他26個鄉鎮衞生院為樞紐,502個村衞生室為網底,構建強大的醫療衞生服務保障體系。

  作為醫共體牽頭醫院,思南縣人民醫院在次中心建設上,在人才培養、技術指導、醫院管理等多方面開闢了綠色通道,快速且高質量提升鄉鎮衞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全縣建立了順暢的醫院合作關係,在人才帶教、上下轉診、遠程會診等方面建立了常態機制,醫共體更加緊密。”醫院黨委書記鄧崇第説。

  通過次中心建設,許家壩鎮衞生院新增、完善了內鏡、五官、骨科等多個科室,引進了腹腔鏡、胃腸鏡等醫療設備,開展了膝關節置換、激光取石等醫療技術,增設了電梯,優化了就醫環境。副院長陳雲芹説:“醫院提質升級後,醫療服務覆蓋並輻射青杠坡、張家寨、香壩、楓蕓等鄉鎮約15萬人口。”

  遵義醫學院畢業的李傑現在是許家壩鎮衞生院內鏡室主任,通過建設次中心,他獲得到多家大醫院進修學習內鏡的機會,個人醫療技術得到了極大提高,衞生院成功引進了胃腸鏡技術,目前已開展胃腸鏡相關手術超300例。

  “醫生還是這些醫生,但是醫療技術上了一個&階。醫院逐漸從收治普通病人到收專科病人轉變。”外科主任方再仁説。

  與思南一樣,三都自治縣醫療“頭大尾巴小”的情況更加突出,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服務能力薄弱,憑藉4條高速、一條高鐵過境的便利,不少群眾看病就醫“往外走”。搶抓次中心建設機遇,三都&&改革政策,累計籌集資金2200萬元,規劃在東部、南部、中部建設3個次中心。

  為了建設好次中心,三都自治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黨委書記趙高倫先後深入鄉鎮衞生院實地調研超80次,推動縣級醫院和鄉鎮衞生院緊密“牽手”,科室共建、完善設備、人才培養、薪酬改革、優化就醫環境……一項項針對性舉措落實落地,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我們以次中心建設為抓手,加快完善構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讓老百姓看病就醫更便利。”三都自治縣衞生健康局黨委書記、局長周鳳乾説。

  數據顯示,上半年,三都縣域門急診51萬餘人次,同比增長22.57%;居民醫保縣域支付較去年同期增長14.75個百分點,醫保資金回流2557.914萬元。

  在與三都相距280公里的遵義市鳳岡縣,以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為牽頭單位,聯合14家鎮(街道)衞生院和3家民營醫院建立醫共體,通過推行行政、人員、財務、業務、績效考核、藥械“六統一”管理,醫共體總院選派執行院長和駐點專家下沉至衞生院,而鄉鎮衞生院選派骨幹到總院進修。

  鳳岡縣琊川鎮衞生院作為次中心建設項目,設置有麻醉科、手術室等23個科室,配備了CT、腸胃鏡等醫療設備,縣域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大幅度提升,實現了門診、住院均次費用下降,為群眾節約就醫成本超5000萬元。

  習水縣作為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之一,探索建立了“縣級龍頭帶中心、中心輻射帶動一般,突出中心、梯次發展”的2+5+N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模式,並構建起了“縣級公立醫院+縣域醫療次中心+一般鄉鎮衞生院+延伸服務點+村衞生室”的五級醫療衞生體系。

  2020年5月,習水重點打造3個醫療次中心,輻射帶動一般鄉鎮衞生院,提升了基層醫療衞生服務能力,解決了群眾就近就醫的“最後一公里”。

  政策給力、改革發力,貴州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一般疾病在家門口的鄉鎮衞生院就能得到治療,縣域內就診率達92.64%。目前,全省建設縣域醫療次中心150個,已建成100個,正在建設50個,去年門急診和住院服務群眾達654萬人次,為群眾減輕醫療負擔3.2億元。(記者 胡家林)

[責任編輯:吳雨 王雪松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