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 “慧”就現代農業新圖景-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 “慧”就現代農業新圖景

2024-08-03 10:26:38  來源:貴州日報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 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慧”就現代農業新圖景

  眼下,貴州大地上生長的水稻進入灌漿期,正是管護的關鍵時節。

  7月29日,在黔西市金碧鎮鏵口寨社區,成片的稻田鬱鬱蔥蔥。黔西市富勝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打開遙控器,輸入作業編號,滿載藥液的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沿着田間勻速飛行……

  “一架植保無人機一天作業面積可達300畝左右,是人工效率的20倍以上,高效快捷。”合作社負責人杜蘇林告訴記者,合作社經過4年發展,擁有實用型裝備148&套。今年已開展社會化機耕服務面積5000余畝,機播1.3萬餘畝、機收3000余畝,覆蓋全市30個涉農鄉鎮。

  農業機械化是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發展戰略,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貴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把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産力的重要抓手,紮實推進農機研發製造、推廣應用、主體培育等重點工作,全面提升全省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有效推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轉型升級。層出不窮的智慧農機,正在“慧”就現代農業新圖景。

  科技賦能 山地農機“撒歡跑”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缽體育秧生産原料輸送系統,原來一條生産線需要6個人,現在只需1個人。通過這一系統,可以大大減少在缽體育秧生産過程中的人力投入,也減少了灰塵污染。”貴州山水農業機械發展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志波向記者介紹。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92.5%為山地和丘陵,耕地零星破碎、地塊小而散的現狀,限制了大中型農業機械的使用。

  為破解這一難題,貴州聚焦自主研發與引進合作,加快推進農機研發製造。&&《省農業農村廳支持貴州(貴陽)山地智能農機産業發展指導意見》,省農業農村廳和貴州大學等科研院校共同組建裝備研發及推廣應用工作專班,圍繞貴州山地農機問題清單、需求清單、研發清單,開展重點攻關。

  對成熟機具進行適宜性改進,優化提升小型缽苗移栽機和缽苗播種機。對特色機具開展研發,研製山地農業輕型通用動力平台。如今,辣椒收穫機、紅薯收穫機開始樣機生産,碎石精整地機已投入農業生産。

  聯合詹陽重工等農機生産企業研製的“1+2”大豆玉米帶狀複合施肥播種一體機試驗,出苗率達到預期指標;引進小型拖拉機、油菜移栽機、移動式烘乾機、山地運輸機等小型適宜機械,有效填補農業生産需求。

  科技賦能,山地農機“撒歡跑”。去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52%,同比增長2.5個百分點。

  深化推廣 農業跑出“加速度”

  盛夏,仁懷長崗鎮茅坡村高粱基地,沉甸甸的高粱挂滿枝頭。

  “每到采收期,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吃進高粱穗,吐出粒粒籽,一茬茬高粱很快就被收割完。”高粱種植戶母先霞説。得益於高標準農田打造,目前茅坡村土地宜機化率達88%。

  仁懷市探索將稻麥聯合收割機改裝成高粱專用收割機,收割損失率從30%降到3%左右;將高粱育苗播種機單粒改裝為4粒,效率提高4倍;改進高粱移栽機,移栽速度可達人工的80至100倍。

  以點帶面。截至2023年,遵義市建成9萬畝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核心示範區,其中以仁懷市、習水縣、赤水市為核心的有機高粱示範區,湄潭縣和播州區打造“全國水稻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實現耕種管收烘“一體化”全過程機械化生産。

  山的那一邊,銅仁市碧江區瓦屋鄉司前壩區,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

  “如今的水稻耕、種、管、收各環節全程實現機械化。拖拉機、植保無人機、大型收割機等農機成了主角,農業更有吸引力。”銅仁市科技特派員、碧江區農業農村局正高級農藝師劉泉介紹。

  聚焦壩區和主要糧油作物,在大中型壩區,銅仁市主要推廣大中型農機具,從耕、種、收全面實現機械化;針對梯田和巴掌田等不具備大中型機械作業的地方,主要推廣小型便攜式農機具。目前,銅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55%,大大提高農業生産效率。

  今年上半年,全省建設280個500畝以上水稻、玉米、油菜、馬鈴薯等主要糧油作物機械化單産提升示範點。截至6月25日,全省累計投入各類小麥、油菜收割機械6599&(套),完成小麥機收85.59萬畝,油菜機收396.64萬畝。

  培育主體 社會化服務“邁大步”

  農機社會化服務是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途徑,為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夏日,在位於都勻市墨衝鎮良畝村的都勻市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播種機、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等機具有序停放;廠房內,農機手正搬運植保無人機,準備運往田間開展作業。

  “我們推出10多種農機服務套餐,價格低於市場價,農戶只需點單,就可享受育苗、耕地、種植、管護、收割等各環節服務,高效便捷,省時省力。”公司負責人周立介紹,公司今年年初成立,目前擁有農機手20餘人,吸納各鎮(鄉、街道)農機合作社、農機戶設備20余&(套)。

  周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程機械化服務,每畝成本比傳統耕作方式節約二三百元,壩區種植水稻完全可“甩手”。

  為加快服務主體培育,貴州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安排省級資金,引導各地投入資金支持培育農機服務組織等重點工作,大力培育農機服務組織。今年,已整合高素質農民培訓等項目資金8900萬元,對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地開展“一人多能”的專項培訓;組織全省80名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到浙江大學參加“頭雁”培訓班。

  作為畢節市三個農機示範縣之一,黔西市已建成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30個,實現涉農鄉鎮全面覆蓋。“去年,我們組織富勝農機等專業合作社集中開展社會化服務,完成五大主要農作物機耕面積112.1萬畝,機播面積7.11萬畝,完成機收面積53.7萬畝,為糧食豐産豐收打下堅實基礎。”黔西市農機服務中心主任楊亞告訴記者。

  到去年年底,全省已成立農機服務組織1925個;全省1324個涉農鄉鎮農機服務組織實現100%全覆蓋。隨着農機全程社會化服務不斷拓展,從會種地到“慧”種地,貴州現代農業新圖景正徐徐展開。(記者 趙勇軍 吳傳娟)

[責任編輯:鄧嫻 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