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裏“長”出水城農民畫——
描繪鄉村美好圖景
在5月舉行的第20屆深圳文博會上,貴州水城農民畫女畫師熊師提,現場創作由蝴蝶和魚組合成的“八寶花”扇子作品,吸引許多人圍觀。
水城農民畫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涌現出一批如熊師提這樣熱愛創作的農民畫畫師,他們的畫作不斷擦亮着水城“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招牌。
民間藝術精彩綻放
六盤水市水城區陡箐鎮猴兒關村,熊興凱在自家院壩和記者聊起農民畫的諸多趣事。對能蠟染、善刺繡、精繪畫的妻子楊明芬,熊興凱掩飾不住的欣賞。他説,去年11月在貴陽舉辦的貴州農民畫展,妻子創作的《喜悅》等3幅作品入展。
水城農民畫興起於1983年。當年的水城特區文化館為籌集作品參加全國第一屆農民畫展,舉辦了首期農民畫培訓班,水城農民畫的發展就此起步。當地文化館派出老師深入村寨開展培訓,館長董成去的第一站就是猴兒關村,讓他意外的是,猴兒關村首次參加培訓的就有30餘人,後來在海坪村、補那村開展兩場培訓,培訓學員也有50餘人。
第一批學員熊師提的繪畫水平在當地算是拔尖的,如今她已是水城農民畫的非遺傳承人。2023年7月,她參加第一屆全國農民技能大賽,農民畫作品摘得二等獎。“以前我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務農,後來把精力放在了農民畫上,創收的方式也變了。”讓熊師提感到欣慰的是,繪畫除了讓生活變得更為殷實,她還被區裏聘為文創培訓老師,技藝傳承有了更大的平台。
如何讓農民畫發展有時序,代際有傳人?六盤水市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水城農民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何劍春説,多年來,水城一直高度重視農民畫的傳承發展,不斷培養新人壯大農民畫創作隊伍。截至2023年底,水城區共培訓農民畫創作愛好者1500餘人,農民畫隊伍不斷壯大。
培訓推動創作,平台展示成果。水城還積極推薦農民畫作品參加各種展覽、在報刊上發表作品。水城農民畫表現不凡,2010年獲得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水城1988年、2008年被原文化部授予“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稱號,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凝聚合力推動創作
徐承貴是1983年參訓農民畫的學員之一。從小對農民畫情有獨鍾,受訓後他創作的第一幅作品《秋收》,參展就獲得全國一等獎,這是水城農民畫首次獲得大獎。
在徐承貴的影響帶動下,他的兄弟徐承波也加入水城農民畫創作隊伍;兒子徐源美術專業畢業後,創辦貴州夜郎風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積極研發水城農民畫文旅産品;女兒徐小迪報考四川音樂學院學習動漫,想拓展農民畫的發展空間。
眼下,水城農民畫多個創作群體形成合力,不斷推動農民畫向前發展。水城區文化館作為創作基地,畫師有董成、何劍春、趙曼平、吳桂芳等中堅力量。水城區文化館攜手六盤水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推動水城農民畫發展,每年定期舉辦面向鄉鎮基層文化工作者、廣大農民畫愛好者的農民畫免費培訓班。
陡箐鎮猴兒關村創作群體,包括楊明英、李國秀、楊明芬、熊興蘭等一批繪畫能手,平時耕作,閒時創作,他們通過畫筆描繪時代和生活。同是猴兒關人的熊師提帶領幾個畫師,在旅游商品展示窗口——陡箐鎮東關社區錦繡文創基地,進行創作展示。
農民畫走進校園也為農民畫發展儲備了力量。六盤水市七中、八中、十九中陡箐校區、茨衝小學以及水城區二小、十七小等中小學,在校內開設農民畫特色課程,成立農民畫社團,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打造以水城農民畫為依託的鄉鎮特色中學。
滴水成河推動發展
記者在農民畫師較為集中的猴兒關村發現,許多建築的外墻都是農民畫,大膽的構圖和明快的色調引人注目。水城農民畫描摹的對象,多為六盤水當地的民風民俗、生産生活、自然風光等,以多變的線條組合和強烈的大色塊對比,營造出獨特、鮮明的意境,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
2021年和2023年,貴州省美術館分別舉辦“六省區(市)農民畫優秀作品巡迴交流展”和“貴州水城農民畫作品展”,畫展精選出的水城農民畫佳作,色彩明艷,畫風各異。有的民族特色突顯,有的洋溢着豐收喜悅,有的表達對綠水青山的敬意,畫作感染力強,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展示了水城的地域文化、風俗民情和自然風貌。
“這麼多年,水城農民畫在不斷延續、不斷發展,除了藝術性之外,還與當地文化部門、美術家協會等單位和機構的指導、組織有關。”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原主席諶宏微説。
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水城農民畫接續努力的方向。水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聯黨組書記王祥林告訴記者,目前水城區正在編制農民畫産業發展規劃,設計農民畫統一標誌,描繪農民畫産業圖譜,有序推進水城農民畫産業發展。同時,當地還積極扶持本土企業壯大,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優強企業共同發展水城農民畫。
“在多次中國民間繪畫展覽上,水城農民畫連續斬獲獎項,十分難得。”諶宏微説,水城農民畫在全國民間繪畫中獨樹一幟,地方特色突出,線條更粗獷、色彩更強烈、表達更誇張,藝術性很強。(記者 陸青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