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科技攻關 一手抓轉化應用 貴州點燃創新之火-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一手抓科技攻關 一手抓轉化應用 貴州點燃創新之火

2024-07-18 09:14:43  來源:貴州日報

一手抓科技攻關,一手抓轉化應用——

點燃創新之火

  要求貴州中低品位碳酸錳礦清潔高效採礦技術及裝備,實現回採率大於90%,實現貧化率降低35%以上,形成選冶錳渣充填技術1套,並提出第三方技術經濟性評價報告……這是省科技廳於今年5月最新發布的貴州省中低品位碳酸錳礦高效採選冶技術榜單。

  一張A4紙內容的榜單,凝結的卻是3年的心血——每一項指標,都經歷了企業走訪、省內外專家諮詢論證、行業龍頭企業産業化探討等多個環節,最終凝練而來,供省內重點企業聯合省內外優強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團隊參與揭榜攻關技術難題。

  2017年以來,這樣的榜單,貴州共發布12批31個,立項實施23個重大科技項目,資助經費1.86億元。

  今年3月召開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強調,要聚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堅持一手抓有基礎有優勢的科技攻關、一手抓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健全“揭榜挂帥”等機制,推進産學研用緊密結合,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

  貴州深化“産學研用”協同聯動,讓科技人才“放開手腳”創新創造,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在貴州落地轉化。

  創新開路 攻克技術難題

  “設定的指標,不能伸手就能‘夠到’,而是要努力‘跳一跳’才能實現——需要符合實際並具有先進性。”省科技廳重大項目處朱琳介紹,榜單設定的指標並不是“實驗室指標”,而是經過省內外專家論證,可參考實現規模化産業化的指標。

  貴州是中國三大錳礦集中産區之一,碳酸錳礦資源豐富,但受原礦品位低、雜質含量高、開採條件複雜等因素制約,存在儲採比失調、選冶難度大、錳渣産生量大、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

  朱琳告訴記者,新發布的技術榜單關鍵在於立足錳渣“源頭減量”要解決的問題,研發採選充一體化綠色高效開發技術及裝備,提高回採率及錳精礦品位,建成示範生産線,産品製備成本與進口高品位礦製備同類産品成本相當。

  盯住關鍵環節關鍵領域突破,貴州科技創新“開路”,加快推動“富礦精開”。

  盤江礦區地質構造異常複雜,採煤工作面長度短、推進快,導致輔助運輸線路延伸或遷移頻繁,煤礦巷道坡度大、轉彎多,輔助運輸種類多樣,使用人員多、效率低、安全隱患突出。

  “智能化是煤礦實現高産高效的必由之路!”省煤礦院總經理周東平介紹,貴州能源集團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常州科研試製中心等單位“揭榜挂帥”,申報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複雜地質條件煤礦輔助運輸機器人”、省科技廳重大專項“基於工業互聯網的煤礦智能採掘技術”。

  系列成果落地,礦區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如今,山腳樹礦已建成井下5G無線通訊系統、信息基礎設施、地質保障、精確定位等,實現煤礦輔助運輸機器人井下短距離自動避障和無人駕駛功能。

  通過“揭榜挂帥”技術榜單的實施,貴州能源集團智能化綜採工作面較普通綜採工作面作業人數可減少50%以上,採煤工作面月平均推進度可提高20至30米,最高月推進度達200米。煤礦生産輔助系統和採煤工作面共減少或轉崗相關作業人員約1200人,每年減少人工成本近1億元,推進煤礦實現“少人化、無人化”發展。

  而為了協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省科技廳以“一圖三清單”模式,編制重點産業創新圖譜,完成11組15個優勢礦種“富礦精開”産業鏈創新圖譜編制工作,建立面向全國的科技成果、科技平台、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庫,並進行動態更新。

  賦權改革 激發創新活力

  今年上半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302.19億元,同比增長達77.62%。

  “研發人員是自己科研成果轉化的第一責任人。通過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能夠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賦權給成果的研發人員個人,使其從中獲取收益,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貴州省材料産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秦舒浩説。

  2022年6月,該研究院“興鋰新能源-電解液添加劑”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項目,授予科研團隊該職務科技成果,以及新産生的職務科技成果的長期使用權,使用時間為3年。

  電解液是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之一,這一成果能夠顯著降低在鋰電池充放電過程中,出現的硅碳負極的膨脹、收縮並及時消除循環過程中所産生的少量氣泡等問題。

  貴州省材料産業技術研究院與其科研團隊簽訂《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協議(試點)》,攜手貴州興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實施轉化,建設一條年産5000噸電解液生産線。據悉,該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目前已完成設備基本調試。預計2026年,項目將實現新增銷售收入6000萬元,實現利稅300萬元。

  根據協議,興鋰公司在科技成果轉化盈利後的連續3年,産品所得利潤的5%將作為收益返給研究院。賦權期間,該職務科技成果由科研團隊自主轉化,自負盈虧,研究院所獲收益的70%現金獎勵給團隊。

  該賦權成果完成人代表、貴州省材料産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專家艾吉祥説,賦權科技成果的轉化安排專項貸款和科技資金支持,“扶上馬”又“送一程”,進一步激發了一線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

  今年4月,六盤水師範學院孔德順教授帶領科研團隊研發的煤矸石制取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成果也實現了成功轉讓,刷新了該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的歷史紀錄,為解決煤矸石堆積問題提供了新途徑。

  成果轉化合作方貴州華耀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將先期支付500萬元,企業運用專利成果投入生産後,學校及專利團隊按産值比例分批提成5000萬元。目前,公司正在辦理相關手續,年處理5萬噸的示範廠建設正加快推進中。

  “推動更多先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一環。”六盤水師範學院科研處處長嚴凱&&,産業“出題”,科技“答題”,學院將繼續精準對接企業發展需求,找準行業發展關鍵問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搭建平台 推動成果轉化

  致力於碳中和領域裏的細分行業——碳捕集技術的研發運用,李舟團隊落地貴州,正是“科技入黔”的成果之一。

  2023年3月,貴州綠色産業技術研究院提供300萬元的項目經費,李舟團隊提供技術,雙方共同佔股,以項目孵化的方式成立了貴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

  “借助貴州綠色産業技術研究院這一平台,我們不僅了解了園區和企業的需求,便於雙方進一步開展技術合作,還依託研究院提供的實驗場地進行中試。”貴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舟&&,公司團隊以南方科技大學先進碳捕集技術為內核,可為貴州傳統資源型企業提供負碳解決方案。

  作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與南方科技大學共建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貴州綠色産業技術研究院歷經兩年多時間,已完成辦公場地與實驗室場地建設任務,儲備項目62個,引進院士團隊3個,孵化科技型企業7家,涵蓋了新能源、新材料、碳治理、生態環保、高端裝備等諸多領域,申請發明專利10余項,並成功搭建雙碳技術研發平台,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最後一公里”。

  為推動實施“科技入黔”,7月9日,一場西北高校科技成果專場路演活動在貴州技術交易市場舉行。現場,西安交通大學、陜西科技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8家單位對10項科技成果進行了路演。

  這也是貴州技術交易市場今年5月啟用以來組織的第7場科技創新資源與産業需求對接活動,旨在通過搭建科技創新融合的橋梁,促進更多省內外科技成果在黔落地轉化。

  “從研發到轉化,再到孵化、産業化,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技術交易市場這樣更多的平台,不斷匯聚科技成果和創新資源。”貴州省技術轉移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斌説。

  為此,貴州技術交易市場通過線上對接與線下走訪,徵集入庫科技成果4000余項,促進高校、機構、企業交流與合作,市場活躍度不斷提升。

  不只是為全省各類創新主體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為了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眼下,省科技廳正在研究起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改革措施、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副職、科技專員”等管理辦法,旨在催生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産品在貴州落地生根。(記者 張凌)

[責任編輯:王雪松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