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村廣闊天地,青年大有可為。我省各地基層黨組織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中,聚力鄉村人才後備隊伍建設,提供各類政策服務,引導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帶動就業,多形式為鄉村注入年輕力量。
連日來,記者在多地採訪,將鏡頭對準回村“上班”的畢業大學生,講述他們活躍鄉村振興一線,扎根田間地頭,將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的大事業與自己的小夢想結合,讓青春的價值在基層閃光的鮮活故事。
村莊有了“經紀人”
“這裡有我們的‘詩與遠方’。”毅然辭掉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王元成有自己的打算:回鄉創業。
好打算遇上好政策。為鼓勵和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冊亨縣持續探索機制、創新舉措、強化支持,打出感情、政策、服務“三張牌”,推動青年與鄉村“雙向奔赴”。
政策加持,底氣倍增。王元成毅然回到生他養他的冊亨縣冗渡鎮,當起了“新農人”。
“回鄉創業,首先要解決定位問題,明確‘幹什麼’。”經過深思熟慮,王元成鎖定發展鄉村旅游。理由是冗渡鎮威旁村西北部不遠處便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陂鼐布依古寨。
“古寨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厚重的文化底蘊、優良的生態環境,我要做的就是開發旅游新業態,吸引人,留住人,將這些優勢轉換成經濟增長點。”通過前期大量調研,王元成帶領一群和他一樣畢業返鄉的小夥伴,成立“在村裏的年輕人”團隊,當起了村莊的“經紀人”。他們將閒置的老房改造成青旅、自習室、民宿等,同時開發非遺文化體驗、農耕文化體驗等旅游項目,並且通過做好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農活”,擴大景區知名度。
這群敢想敢幹的年輕人,也引起了威旁村“兩委”的關注。有創意、敢創新的知識青年和想幹事、能幹事的村黨支部攜手後,思路一下子就開闊了起來。在村黨支部的支持鼓勵下,王元成成立貴州百村好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村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開啟合作。
如今,威旁村建起了“及第山居”青旅、“善良的菜”玉季媽媽互助餐廳、“晴耕雨讀”自習書屋等項目。
“愛是通往遠山的窗,我們希望青年也能做鄉村的窗”——正如古寨內這幅標語,王元成和小夥伴正依靠“新農具”,持續講述“三農”新故事。
小鄉村也有大舞&
“為村民做實事、為村子謀發展。”這是3年前,楊凱大學畢業回村的初衷。
3年過去了,楊凱初心未變,身份卻從當初青澀的學生變為雷山縣丹江鎮烏東村黨支部副書記。
2017年,楊凱被貴州民族大學錄取,家人滿懷欣喜盼著孩子以後能走出苗寨大山。然而4年後,“劇情”並沒有按照家人預想的那樣發展。
“生於斯長於斯,也應該反哺於斯。”2021年,楊凱放棄貴陽市的工作回到烏東村。
烏東村處於苗嶺主峰雷公山半山腰,海拔1200多米,群山環抱,常年雲霧繚繞,是生産優質茶葉的理想之地。楊凱看準資源優勢,把家裏荒置的8畝多土地用於種植茶葉,並動員村裏10戶村民和自己一起種植魔芋,第二年楊凱就帶動群眾收入20萬元。
彼時,雷山縣丹江鎮探索“黨支部+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的模式,發展壯大村級後備力量,鼓勵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擔任村幹部。
“思想政治素質好、吃苦耐勞,發展有思路、有闖勁,楊凱是一棵好苗子。”雷山縣丹江鎮黨委組織委員楊昌吉説。
組織滿意,本人有意。2023年5月,楊凱成功當選為烏東村黨支部副書記。有了新身份,楊凱發展的思路也更開闊了。
“我們村是苗族傳統村落,吊腳樓、水磨坊都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財富,何不以苗族文化為依託發展鄉村旅游?”在一次村集體經濟座談會上,楊凱的建議得到了群眾的支持。
依託雷公山生態資源優勢,烏東村搶抓中國鄉村1號旅游公路契機,推進“民宿+N”特色鄉村旅游新業態,並通過深挖用好苗族文化資源,建成烏東苗族稻酒坊,首創打造雷公山書屋,同時開發設計一套苗族文創衍生産品。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量達5萬人,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85萬元。
“現在村裏旅游發展勢頭很旺,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打算把家裏閒置的老房子也改造成民宿。”心中有夢想,何處不舞&。談到今後的發展規劃,28歲的楊凱滿是自信、期待。
為山村增添一縷書香
入夏,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龍泉村的夜晚涼風習習,晚飯後,以往習慣圍坐一起乘涼的村民,現在有了更好的去處——龍泉書院。
“白天干活,晚上來書院看看書,村裏的孩子們也有了一個課外學習的好地方。”村民徐能坤手里正拿着一本《水滸傳》看得津津有味。
小山村裏有了書院,還得從徐忠穎和李雙靜這對“90後”夫妻返鄉創業説起。
生於龍泉村長於龍泉村的徐忠穎,和丈夫李雙靜素來愛好閱讀,在大學期間就積極參加各類讀書和公益活動,有非常好的公益閱讀資源。大學畢業後,兩人雖在外打拼,卻一直心繫家鄉的發展。
2022年8月,在海龍鎮各級黨組織的號召和引領下,徐忠穎夫妻倆回到了龍泉村,開始籌備創建鄉村書院。夫妻倆利用自家房屋,以及從大學到至今積累下來的上千余冊書籍,打造起了一間100平方米,擁有6000余冊書籍的公益書屋供周邊學生和村民群眾閱讀。
2023年5月,龍泉書院開放後,越來越多的學生和村民前來看書學習,為了進一步滿足大家的需求,讓文化助力鄉村發展,徐忠穎夫妻倆還邀請了國內一些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前來舉辦了20余期公益講座。
如今,龍泉書院已然成了周邊學生群體和村民群眾的“加油站”。這對於當初放棄大城市的生活,選擇返鄉創辦書院的徐忠穎夫妻倆來説,既欣慰,又很滿足。
“希望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家鄉建設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讓村裏的孩子接觸更多的文化知識,也進一步豐富家鄉父老的業餘生活。”
書香沁潤心靈,賦能鄉村發展。“海龍鎮將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堅持以‘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鄉村文化生活質量’為目標,讓龍泉書院在助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中發揮大作用。”海龍鎮黨委負責人説。(記者 安通 馬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