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紅菜苔的進山與出山之路-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一棵紅菜苔的進山與出山之路

2024-07-14 11:24:57  來源:貴州日報

  盛夏時節,威寧自治縣哈喇河鎮與小海鎮交界處海拔2600余米的紅土山樑上,大片大片的紅菜苔鬱鬱蔥蔥。

  菜地裏,20余名群眾正忙着採摘紅菜苔。“每天可以採摘6000多斤,發往成都、貴陽等地。”基地負責人趙慶升説,這段時間發價3.5元一斤,供不應求。

  “這個季節,全國只有甘肅、青海等少數地方可以種出紅菜苔,不過他們種出的紅菜苔色澤和品相都不如我們。”趙慶升自信地説。

  “俏市得很,大家抓緊種。”趙慶升一屁股坐在土坎上,拿出手機給正打算種紅菜苔的群眾打電話。

  將紅菜苔種在烏蒙高原海拔2600米的大山上,並讓其在6月份就能走出大山,走上市民餐桌……紅菜苔逐漸成為威寧蔬菜産業中的“明星”産業。這些年,趙慶升的努力成果正在顯現。

  10年前上大學時,趙慶升在湖北武漢第一次吃到紅菜苔,味道不錯,價格比一般蔬菜貴。作為土生土長的威寧人,趙慶升一直關注着家鄉的發展:“這種蔬菜,威寧能不能種出來?”

  上網一查,得知紅菜苔主要産地在湖北湖南,多是九十月種植,十一月、十二月上市。趙慶升萌生了將這種紅菜苔帶回家鄉種植的想法?

  2016年,大學畢業後,趙慶升決定將想法付諸實踐,買了紅菜苔種子帶回家。“由於畢業後選擇在重慶創業,從事蔬菜銷售,試種紅菜苔的事就交給了家人。”他説,家人按照種紅菜苔的季節種,結果失敗了,因為紅菜苔受不了烏蒙高原的高寒氣候。

  第二年,趙慶升提醒家人,把紅菜苔種植的時間往前提早到8月份。就這樣,通過幾年摸索,試種了10余個紅菜苔品種,終於找到了最適合威寧種植的品種——二月紅;找準了最適合種植的時間:七八月種植、九十月上市。

  “在這期間,也有部分企業到威寧投資試種紅菜苔,加快了適合威寧種植的紅菜苔品種的選擇和種植技術的試驗探索。”趙慶升説,威寧紅菜苔在九十月上市,剛好與湖北湖南兩地錯峰上市,賣出了好價錢。

  2020年,趙慶升決定把重心從銷售轉到種植,在小海鎮小張關村流轉土地種植100多畝紅菜苔。“那一年,畝産2000斤菜苔,一斤5元左右。”趙慶升説。

  在種植的過程中,趙慶升又有了新的想法:種植采收只有4個多月的時間,能否延長種植采收時間?

  根據紅菜苔喜涼的習性,趙慶升又試驗將紅菜苔種植時間提前到4月底,將種植土塊選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樑上。

  “沒想到,還成功了。”趙慶升説,可以從4月份開始,一月一種,海拔從2600米漸次降低,直到10月份采收結束,可以持續半年時間。

  在成功將紅菜苔帶進大山種植後,趙慶升也在思考,大山裏種出的紅菜苔,如何走出大山,走進市場?

  最開始是依託自身原有的銷售渠道,但隨着種植紅菜苔的群眾越來越多,原有路子已滿足不了銷售需求。

  隨着威寧紅菜苔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加上品質上佳,吸引了湖北、湖南等地的收購商紛紛慕名前來。“僅去年就有20多家收購商進駐威寧。”趙慶升説。

  只有抱團才能發展,才能擁有更多話語權。今年,趙慶升聯合部分經營主體、種植大戶和種植群眾,成立了紅菜苔産業協會,“協會主要為群眾提供種子,提供種植管護技術、採摘技術培訓和服務,打通銷售渠道。”

  上半年,威寧紅菜苔協會就與湖南4家銷售企業合作打造了7000畝紅菜苔種植基地,打造産銷一體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拓展了銷售渠道。

  “這些年,威寧紅菜苔種植面積穩步提升,2023年達7000余畝,今年,預計種植面積將超過2萬畝,産值超過2億元。”趙慶升説,“威寧適合種植紅菜苔的土地面積在6萬畝左右,發展空間還很大。”

  站在海拔2600米的山樑上,望著大片的紅菜苔,趙慶升信心滿懷:“這大片的沃野將帶動更多群眾依託紅菜苔增收致富。”(記者 謝朝政 汪瑞梁 肖大熙 周陽)

[責任編輯:王雪松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