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就業讓搬遷群眾端穩增收飯碗-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勞務就業讓搬遷群眾端穩增收飯碗

2024-07-13 15:31:08  來源:貴州日報

搭建&&精準下單 實現高質量供需對接

勞務就業讓搬遷群眾端穩增收飯碗

  這幾天,黔西市錦繡街道錦繡社區搬遷群眾徐明前和妻子早出晚歸,社區29棟門前有部分彩磚需要維護更換,夫妻倆和另幾名搬遷群眾一起正在抓緊施工。“弄好了,大家出行才方便。”抹了抹額頭上的汗,徐明前對照工單記錄好今天上工的情況,“我們勞務隊做基礎設施維護,工資是150元至300元一天,技術人員的工資要高一些。”

  早年間,徐明前在外務工學得一手瓦工手藝。搬遷到錦繡社區後應聘至社區勞務隊做技術工,只要勞務隊接了社區的“訂單”,徐明前就帶着隊伍在規定的時間內迅速開展工作。

  徐明前在的這個勞務隊屬於錦繡社區在2021年成立的黔西市錦繡街道銘恩創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是錦繡社區在持續運行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基礎上,由社區黨委領辦的經濟實體,公司以發展商品零售、勞動力培訓和就業服務以及物業管理等業務為主。

  “我們通過成立公司,以勞務隊的方式,承接以工代賑項目和社區基礎設施維護等,進一步帶動搬遷勞動力就業。”公司副總經理宋明軍説。截至目前,公司累計帶動30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2023年,銘恩創業發展有限公司發放勞務報酬120多萬元。

  作為黔西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錦繡社區共安置搬遷群眾4044戶17902人。為解決就業問題,社區靶向施策、積極拓寬搬遷群眾的增收渠道,通過技能培訓促進就業一批、引導外出務工就業一批、就近自主創業就業一批、公益崗位安置就業一批、引進工廠帶動就業一批、發展經濟實體就業一批,社區實現有勞動力家庭戶均1人以上就業,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

  7月的榕江,天亮得早。早晨6點,富民社區搬遷群眾李洪芝鎖好家裏大門,騎着三輪車前往9公里外的忠誠鎮安樂村雅植百香果基地。不一會兒來務工的搬遷群眾陸續到齊,李洪芝麻利地清點好人數並叮囑今天要做的活。

  “這段時間我們主要是在基地做除草、追肥和修枝工作,這一片600多畝的百香果月底就要成熟了,到時候還要來摘果。”55歲的李洪芝是這支勞務隊的負責人,通過微信群她管理着100多人的搬遷群眾就業團隊,“哪有活幹,給我下‘訂單’,我就帶着人去幹活,讓他們多掙一點。”

  在百香果基地,李洪芝每天都帶着20人左右的隊伍在勞作,每天120元一天的工資,“多虧她的幫助,我才能找到活幹。”勞務隊搬遷群眾王敏説。

  像李洪芝這樣的勞務經紀人,榕江縣還有150多人。他們分佈在各鄉鎮各村寨,發揮信息收集、就業宣傳、崗位推薦等優勢,在勞務轉移就業過程中,有效發揮牽線搭橋作用,切實破解企業用工難和群眾就業難兩大難題。

  “就業一人,鞏固一戶”,勞務就業對鞏固增收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黎平縣搭建“就業服務中心+人力資源公司+社區黨組織+勞務合作社+搬遷群眾”的五級就業服務體系,着力解決搬遷群眾就業信息不對稱、介紹不精準、就業不穩定、服務不到位、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幫助搬遷群眾從“不願幹”“不會幹”“不能幹”到“願幹”“會幹”“能幹”的轉變。

  威寧自治縣搭建“勞務公司+勞務合作社+搬遷群眾”的勞務組織化&&,鄉鎮(街道)、村(社區)及搬遷安置點成立分公司,勞務合作社開展勞動力信息採集、技能培訓、組織招聘會等,多渠道與省外優質人力資源中介服務機構開展合作,形成前有出口,後有入口循環運作模式,有利於在勞動力輸送上有目標,有動態跟蹤服務。

  勞務就業在提高搬遷群眾高質量就業的同時,也將粗放的勞動力流動升級為高質量的供需對接,當前我省在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中着力挖掘就業崗位,搭建&&,抱團發展,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截至目前,我省搬遷群眾勞動力41.13萬戶100.26萬人,已就業41.13戶96.16萬人。(記者 劉悅)

[責任編輯:王雪松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