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施展“十八般武藝”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施展“十八般武藝”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2024-07-07 09:22:41  來源:貴州日報

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田間地頭施展“十八般武藝”

  7月1日,走進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興樂村,1.3畝多年生稻試驗田綠意盎然,一株株水稻長勢喜人,豐收在望。近兩個月,農技人員定期察看水稻分蘗、拔節、抽穗等情況,並記錄着每一株水稻的生長數據、針對性地制定施肥和除草等計劃。這些數據和步驟對於研究多年生稻的生長規律和特點至關重要。

  “從今年的試種情況來看,長勢不錯,本月上旬就可以陸續收穫第一季,做好精細管理後,可以在秋天收穫第二季,這樣就能大大提高三都的水稻單産,為糧食安全找到一條很好的路徑。”三都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吳紹居説。

  頂着烈日,在三都的試驗田裏,省農業農村廳水稻青年突擊隊和省農推站、省水稻産業技術體系專家們正開展多年生稻一種兩收的檢查工作。

  “這批水稻不僅打破了貴州有史以來最早的插秧紀錄,也是今年長江流域最早種下去的一批水稻。”省水稻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曾濤説。“我們今春開展了‘種一次、收兩季’的多年生稻秋播育秧一種兩收試驗,種下去的水稻秧苗到本月即可結穗收割一次,我們留下根莖,它能再次抽穗,被收割第二次,多年生多收一季起到了節本增效、提高畝産的作用。”

  今年以來,我省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優化調整種植結構,推廣良種、良法、良機、良地應用,大力實施糧油單産提升行動,力爭糧食平均單産提升,水稻、玉米、高粱、馬鈴薯等主要糧油平均畝産提升。

  當前,正值玉米生長拔節和豆苗分枝的關鍵時期,也是各種病蟲害的高發期,貞豐縣組織農技人員深入各鄉鎮(街道)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示範點開展無人機飛防作業,確保實現玉米不減産、增收一季豆的目標。

  在該縣永豐街道林用村大豆、玉米複合種植示範點,大豆、玉米鬱鬱蔥蔥,長勢喜人。農技人員正操控裝有高效生物農藥的無人機,在農作物冠層上方來回穿梭,向連片的大豆、玉米均勻噴灑農藥。

  “我們發現玉米、黃豆有蟲,請農業局幫我們用無人機灑藥,效果特別好。”永豐街道林用村村民危文甫説。

  “今天我們採用大疆T25植保無人機進行飛防打藥,一個小時可以打40畝農作物,相對人工打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貞豐縣同行創業農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技術員劉華鑫説,利用植保無人機對大豆玉米進行飛防作業,不僅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還能達到一噴多效,用藥更加精準均勻。在做好病蟲害防治的同時,農技人員還深入田間地頭,精準指導農戶科學做好田間管理,切實做足農技推廣服務。

  “高效快捷的植保無人機飛防,讓田間管理盡顯‘科技范兒’,既有效提高了病蟲害防治效率,降低農藥使用量和防治成本,也幫助農戶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為糧食豐産豐收打下堅實基礎。”省農推站專家介紹,一台植保無人機的作業效率是人工噴藥的20倍以上,能減少農藥使用量30%以上,相較於人工噴藥,植保無人機“飛防”更高效、安全、節約、環保。

  推農機、穩面積、提單産、升品質、保豐收、夯基礎……各地千方百計在農業現代化道路上實現主要糧食畝産提升。

  在興義市舊州鎮草蘆坪村的田壩裏,十多位村民正在連成排地搶抓農時移栽高粱苗。挖坑、放苗、覆土等工作井然有序,松軟的泥土被移栽好的高粱苗劃分得條條分明,嫩綠的高粱苗挺立在田中,連線成排,構成了一幅人勤景美的田間勞作圖。

  “我今年50多歲了,這幾天來幫忙移栽高粱,一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希望這樣的活能多一點。”草蘆坪村民王大媽微笑着説。

  除了栽苗定植,田間管理也是種植生産中不能被忽視的部分。為了保障高粱種植最大收益,提高高粱種植質量及後期産量,草蘆坪村從移栽環節到田間管理都邀請了專家現場指導。

  “窩打深點,根部要壓緊,然後再刨土過來蓋好,這樣高粱成活率才高。過兩天記得來澆一次定根水,確保高粱盡快度過換苗期。”舊州鎮農服中心主任陳定剛在給村民講解移栽技巧。

  在今年的農業生産中,興義市把種植高粱作為綠色、安全、高效、生態型的鄉村産業,在雄武、魯屯等13個鄉鎮(街道)高標準高質量科學規劃“訂單種植”優質高粱3.56萬畝,助力廣大農民持續穩定增産增收。

  良田、良種、良機、良制……“十八般武藝”在田間地頭施展。“我們千方百計將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産量,專家産量轉化為農民産量,典型産量轉化為大面積産量,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産,盡快推動糧油生産能力邁上新&階。”省農推站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説。(記者 鄧鉞潔)

[責任編輯:鄧嫻 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