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雖無“礦” 村民有“富”業-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村裏雖無“礦” 村民有“富”業

2024-06-29 10:03:53  來源:貴州日報

村裏雖無“礦” 村民有“富”業

——思南縣青杠壩村黨支部帶領窮村闖富路

  6月27日,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的紙廠裏,村民們忙碌在生産線上加工抽紙、辦公用紙。紙廠後山上是食品加工廠,糟辣椒、甜大蒜等特産散發濃郁香味。

  “我們村沒有‘礦’,卻開起了工廠,奔上了致富路。”青杠壩村黨支部副書記趙曉虎笑着説,青杠壩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92萬元。

  20年前,青杠壩流傳這樣的歌謠:青杠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壩,紅苕拌飯酸菜下。土地貧瘠、乾旱缺水,那時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很多家庭都還徘徊在溫飽線上。村集體沒有任何産業,是遠近聞名的窮村。

  20年後,青杠壩為何能擺脫貧困,成為遠近聞名的強村、富村?擔任村幹部20多年的趙曉虎道出精彩蝶變的秘訣:“我們有一個好的領頭雁,有一個好的黨支部。”

  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雁。青杠壩村的領頭雁,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先後獲得“全國勞模”“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等稱號,已擔任青杠壩村黨支部書記20多年的冷朝剛。

  從擔任黨支部書記開始,冷朝剛就始終把強組織、建隊伍作為重要工作。他堅信只要堅持支部引領,不斷提升黨員幹部帶頭髮展能力、服務群眾意識,就能找到致富的秘訣,解開幸福的密碼。

  嚴格開展“三會一課”,定期開展黨員培訓,開辦接地氣的“黨員講堂”,外出考察取經……冷朝剛想方設法,讓全村黨員在學理論、政策、法律、技術的過程中,增強黨性修養,增長本領才幹,帶頭致富、帶頭為組織分憂、帶頭服務群眾。

  黨建可強村,産業能富村。産業要發展,須靠支部帶。得益於“有知識、有思路、肯實幹、肯奉獻”的村支兩委班子帶動,青杠壩快速朝着鄉村振興邁進。

  2002年,青杠壩村首次嘗試發展西瓜産業,冷朝剛帶領村裏的黨員幹部帶頭種。第二年,看到效益的村民跟着種,增加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由於耕地少,青杠壩村黨支部認真研判産業發展狀況,決定從單一種植向立體種養轉型。2011年,冷朝剛、趙曉虎等以個人名義借貸發展村集體經濟,建成10萬羽規模的蛋雞養殖小區,之後逐步優化種植,建成目前存欄280多頭的黃牛養殖場。

  這幾年,該村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在村裏建成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青康酒店,打造四季果園、苗圃基地,組建勞務公司,還因地制宜開辦紙廠,“借船出海”到鄰村租地種植辣椒、大蒜,為食品加工廠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食材。

  目前,青杠壩村集體經濟固定資産和流動資金累計達7000萬元。該村連續3年從村集體經濟積累中拿出上百萬元資金,給全村群眾分紅。

  村民富起來,還要讓鄉村美起來。在村兩委的帶領下,該村統一規劃建房,實行集中居住,統一風貌,共計安置170多戶,進一步優化了村莊布局,提升了人居環境。

  記者在村裏採訪時,恰逢冷朝剛外出。但他説的兩句話卻頻頻被村幹部們提及——“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讓群眾生活更美好。”這些年,村兩委千方百計從産業上幫助、生活上關心群眾,切切實實幫助村民增加收入問題、解決生活難題,想方設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

  此外,該村還通過群眾會共商村級發展,大力宣傳惠民政策、普及法律知識。“10多年來,全村沒發生過上訪、網絡詐騙、違規辦酒、鄰里糾紛、鬥毆偷盜等事件。”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組織強、産業多、環境美、民風好,編織成一張幸福網,讓本村人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也讓很多村外人慕名而來,投親靠友,購房定居,成為青杠壩人。目前已有250多人自發從其他村搬來青杠壩定居。(記者 楊聰)

[責任編輯:吳雨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