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出“新路子” 鼓起“錢袋子”
——貴陽貴安探索“1+1”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觀察
仲夏六月,貴陽貴安廣大鄉村瓜果飄香、活力滿滿。
息烽縣小寨壩鎮田興村,蒼翠山林之間,8000多只蛋雞“咯咯噠”聲此起彼伏,每個星期這裡都有兩萬多枚綠殼雞蛋走出大山,走上城裏人的餐桌;
開陽縣米坪鄉新南村黃桃採摘園,一顆顆碩大豐盈的黃桃挂滿枝頭,游客結伴游山玩水、採摘賞花,玩得不亦樂乎,於青山綠水間享受親近自然的閒情逸致;
…………
鄉村全面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必答題。今年貴州省委一號文件指出,探索“新型集體經濟+”共贏模式,鼓勵有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參股等方式增加集體收益。
2022年以來,貴陽貴安堅持黨建引領,探索推行村集體經濟組織控股、村民入股合股經營的“1+1”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集體經濟“抱團發展”,特色産業“多點開花”,走出一條幹部添動力、群眾有合力、産業顯活力,促進村集體、農民增收,帶動低收入人口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貴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呂志強介紹:“‘1+1’發展方式促進了不同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提升了村幹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增強了村民參與發展的意願,有力激發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試點探路 做大“蛋糕”
一場小雨後,開陽縣高寨鄉高寨村辣椒苗鉚足勁生長,目之所及鬱鬱蔥蔥。
“最近雨天持續不斷,辣椒管護方面任務繁重,但村裏黨員群眾保産業發展熱情高漲,我們有信心克服困難,再促集體增收、村民增收。”高寨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田超説,辣椒已經成為該村支柱産業。
辣椒産業蓬勃發展,源於高寨村的一場變革。
高寨村山高路遠,曾一度發展艱難。2019年,高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種植80畝辣椒,因技術、管理等欠缺,産業減産虧損。
“不能讓群眾當看客,要把集體的事變成村民自己的事,才能管好産業,闖出發展新路子。”痛定思痛,田超總結經驗,重新擬定發展思路。
2022年,高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出資佔股70%,群眾、村幹部出資持股30%,成立集體控股混合所有制公司——貴州開陽鑫鑫工貿有限公司,流轉540畝土地發展辣椒産業,探索村集體經濟“1+1”發展方式。
“當集體經濟和自身利益挂鉤,大家都變了個樣,幹勁十足、激情滿滿,主動學技術、做管護、跑市場,整天圍着産業轉。”田超清楚地記得,當年,公司實現收益48.08萬元,村集體分紅33.65萬元,投資收益率68.6%,首次實現村民普惠性分紅。
現在,高寨村辣椒種植面積拓展到1200余畝,闖出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新路子,村集體經濟實現從“空殼村”到中等收入村的“華麗轉身”。
高寨村探索的村集體股份經濟發展模式,為貴陽貴安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樣板。2022年底,貴陽貴安&&《貴陽貴安探索村級集體經濟“1+1”發展方式的指導意見》,選擇50個示範村,探索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村幹部、村民及其他經營主體共同參與組建股份制公司的“1+1”混合所有制組織形式和商業運營模式,為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發展注入新動能。
示範村迅速行動,以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為牽引,引導村民、社會資本參與,規範公司制度、資金管理、産業選擇、股權聯結和利益分配等有序進行,一個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控股的公司成立,蔬菜、辣椒等一個個特色産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數字顯示,2023年,貴陽貴安50個試點村共計新增發展産業項目70余個,利用銜接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20個,帶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達2500萬元以上。
今年2月,貴陽貴安&&《貴陽貴安健全“1+1”發展機制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計劃2025年發展“1+1”實踐村300個以上,健全發展機制,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有效激勵 激活動能
芒種,正值水稻插秧季節,清鎮市衛城鎮犀牛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丹忙得不可開交,向外對接,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進行農業技術培訓,不斷提升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收入。
“‘1+1’發展方式,村集體和村民賺錢了,幹部可以從經營收入裏獲得獎勵報酬,我們不僅為村集體幹,也為自己拼,大家積極性高漲。”林丹説,同時,把“看得見”的集體經濟變成“摸得着”的共享紅利,激發群眾投入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建設的火熱實踐中,村莊發展勁頭更足。
犀牛村曾是“空殼村”,2022年4月,犀牛村內採取“1+1”混合發展模式,村幹部帶頭入股,由村集體組建清鎮市黔耘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啟由內而外的鏈式“裂變”。
購買農機,村幹部學技術、跑市場,開展耕地、種植、管護、收割等服務,業務輻射到金沙、惠水等地。去年,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耕地面積突破1萬畝,無人機植保8000余畝,創造營收達310萬元。如今的犀牛村,成為清鎮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明星村”。
增強內生動力,激發幹事創業熱情。貴陽貴安明確,村集體經濟稅後凈收益達20萬元以上的,支持村幹部合理領取績效,總績效比例原則不高於公司年度稅後凈收益的10%。
幹部群眾齊參與,築牢發展基石。
息烽縣小寨壩鎮田興村依託村集體經濟“1+1”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幹群齊心打造出“興田興”農副産品品牌,形成以生産銷售肉雞、蛋雞、雞蛋面、辣子雞、雞辣椒等系列農副産品為一體的産業鏈。
2023年,息烽南極興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現經營性收入477.43萬元,田興村集體股份經濟合社分紅26.23萬元,其餘村民和經營主體參股股東分紅25萬元。
“‘1+1’發展方式激發了村幹部跑項目、找訂單的潛力和動力,群眾從看客變主人翁,參與意識更濃。”息烽縣委書記漆勇説,通過“1+1”發展方式,村民(重點包括村幹部、低收入群體)既可通過在村集體持股的份額來參與普惠式分紅,又可以股東身份在混合所有制公司參與股比分紅,還可在混改公司務工獲得勞務報酬,實現了多樣化、多次性的分配激勵。
成果共享 服務振興
走進南明區永樂鄉水塘村,紫色花海唯美浪漫,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游客爭相“打卡”。
作為遠近聞名的産業村,水塘村基礎條件極佳,全村種植桃樹近4000畝,以此打造景點“永樂花海”。2022年,水塘村靈活運用“1+1”發展模式,在景點周邊打造4個農家樂示範點。2023年,水塘村僅以農家樂為主的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就達336萬元,村民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分紅100多萬元。
“今年,水塘村村集體收入預計將突破500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龔道祥説,發展鄉村旅游環境很關鍵,村集體資金增加後,很大一部分用於環境提升,環境好了游客自然越來越多。
“村裏環境美,我家的農家樂生意也好了很多,加上入股公司的收入,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村民文燕告訴記者。
2023年,息烽縣養龍司鎮高硐村通過“村集體+村民+企業”的“1+1”發展模式,綜合土質、氣候、海拔等因素種植刺梨2100余畝,同時建設生産車間,經加工後生産出的刺梨幹片、乾果、果脯、原漿等産品,産值達200余萬元,帶動當地200余戶種植戶增收。
村集體經濟壯大,村莊發展持續升級。貴陽貴安鄉村把分紅數額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産業發展結合起來,幫助“一老一小、一低一弱”解決急難愁盼,讓廣大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隨着村集體經濟發展,貴陽貴安鄉村特色産業蓬勃興起,村莊環境美麗如畫。“我們將從健全運行監管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做強主導産業、管控發展風險、做好效益分配等方面齊聚發力,並結合開展‘四在農家·和美鄉村’、農村‘五治’、‘三減一規範’等專項行動,集成打造一批‘1+1’改革發展典型。”貴陽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馬驍説。(記者 李坤 胡麗華 諶思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