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正式揭曉,貴州共有3項成果獲獎,其中牽頭1項、參與2項。
據了解,此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50個項目,是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後,時隔近三年再次頒獎。
由貴州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國家卓越工程師”周琦研究員牽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貴州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一〇三地質大隊、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武漢地大坤迪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參與完成的“隱伏超大型噴溢沉積型錳礦找礦勘查理論技術體系與工程應用”項目,貴州師範大學參與的“西南喀斯特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貴州中醫藥大學參與的“中藥材生態種植理論和技術體系的構建及示範應用”成果,均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通過長達21年堅持不懈刻苦攻關的“隱伏超大型噴溢沉積型錳礦找礦勘查理論技術體系與工程應用”項目,是一項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突破了國際上錳礦主要是外生沉積成礦理論的束縛,發現了一種全新的錳礦床類型——噴溢沉積型錳礦床,創立了錳礦噴溢沉積成礦系統新模式,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了創造性貢獻。
“隱伏超大型噴溢沉積型錳礦找礦勘查理論技術體系與工程應用”項目恢復了南華裂谷的盆地原型,厘清了該裂谷的構造、地層格架及其塹壘結構,查明了控制錳礦大規模噴溢沉積成礦的“導礦、配礦、容礦”構造體系;研發了一套隱伏噴溢沉積型錳礦找礦勘查關鍵技術體系,解決了該類型錳礦找礦預測與綠色高效勘查難題;通過工程應用,在國家錳礦整裝勘查區發現並探明了4個隱伏超大型錳礦床和一批大中型錳礦床,實現了我國錳礦找礦有史以來的最大突破,改變了全球超大型錳礦床主要分佈在南半球的格局;實現了從“發現新類型錳礦床、創立錳礦成礦新理論、研發錳礦勘查新技術、工程應用實現錳礦找礦大突破”的全鏈條創新和完整閉環。(記者 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