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實施村級後備力量培養工程,從“選、育、用、留”方面發力——
讓基層黨組織人才輩出
6月4日,走進遵義市匯川區沙灣鎮米糧村,連片的食用菌大棚拔地而起,大棚內工人們往來穿梭,采收、分揀、包裝……現場一片忙碌景象。
大棚的主人張曉飛是當地人,大學學的是應用生物科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在重慶工作。幾年前,村裏邀請他回村發展産業,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他果斷辭職回了村。
“作為一名黨員,村裏的信任讓我義無反顧。”張曉飛言出必行。回村後,他發揮專業特長,讓食用菌産業成為了米糧村的致富産業。如今,40余個食用菌大棚帶動全村30多人穩定就業。
出色的能力,讓張曉飛進入了村“兩委”,並納入村後備力量人才庫,開始參與村級日常事務處理和發展建設。多維度的培養鍛煉,讓他成長為遵義市“雙培養”工程導師。
像張曉飛這樣的鄉土人才,米糧村一共培養儲備了7名,其中,2名作為村黨總支書記的後備力量,5名作為村“兩委”成員後備力量。
米糧村村級後備力量的培養,是匯川區深入實施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和鄉村振興後備力量“雙培養”工程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匯川區全面開展村級後備力量摸底排查、學歷提升、幫帶培育、考核評價、實踐鍛煉“五大行動”,着力構建起多方選拔、跟蹤培養、跟崗實訓、全程管理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已從農村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大學生、退役軍人等群體中選擇了546名優秀人才納入村級後備力量進行重點培養,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人才基礎。
大力培養村幹部後備力量,讓基層黨組織人才輩出。
近年來,我省圍繞基層基礎“強雙基”,深入實施村級後備力量培養工程,着力破解農村能人難選、人才難留等問題,從選、育、用、留方面發力,激活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源頭活水。
組織召開群眾會80多次,化解矛盾訴求200多個……這是王學祥當選大方縣興隆鄉獅子村村委會副主任兩年多以來交出的“成績單”。
此前,王學祥是大方縣駐寧波市北侖區就業創業黨支部書記。在2021年第十一屆(社區)村“兩委”換屆時,興隆鄉黨委鼓勵他積極參選。當選獅子村村委會副主任後,王學祥與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員利用農閒時間,組織黨員、鄉賢、寨老召開群眾院壩會,在全村形成了“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的良好治理共識。
從優從嚴“選”好村“兩委”幹部,建好鄉村振興人才庫。我省注重“下深水”摸排人選,拓寬來源渠道,儲備村級後備力量3.6萬餘名,平均每村2.4名。同時,充分發揮中等職業學校在培養本土人才上的優勢,每年擇優選擇一批有意向、有潛質的學生作為村幹部後備力量,目前已在全省80余所中職學校明確3875名學生納入培養。
選出來,還要精準科學“育”,練好村級後備人才幹事創業的基本功。
為有效破解農村幹部整體學歷偏低等問題,黔西南州全面實施村級黨組織書記和鄉村振興骨幹學歷、能力“雙培養雙提升”行動,着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業績過硬、作風過硬、口碑過硬的村級黨組織書記隊伍,培養儲備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振興骨幹隊伍。
幾年來,我省在貴州開放大學和省內12所高職院校開設班次,採取學費減免、獎補等措施,支持3274名村幹部後備力量提升學歷,已有1245名順利畢業。同時,堅持實戰實訓,注重在政治上幫、思想上帶、方法上教,幫助提高村級後備力量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本領。
用當其時、用當其位。我省還積極為村級後備力量搭建施展拳腳的廣闊舞&——通過“鄉管村用”等方式,將2275名村幹部後備力量選派到相應崗位鍛煉。對有經營管理才能的,推薦到縣鄉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工作。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整合2251個項目、34.6億元資金,對有意願的後備力量提供創業支持。
同時,堅持“有備有用”的原則,在村“兩委”班子出缺或換屆選舉時,優先推薦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村幹部後備力量按程序任職,特別優秀的及時選拔到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上。十一屆村“兩委”換屆時,全省共有5361名村幹部後備力量擔任村黨組織書記。
農村人才各歸其位,有盼頭才能留得住、走得遠。
我省每年拿出一定數量崗位面向村幹部招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近3年來,共有108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進入鄉鎮領導班子、698名村幹部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同時提升村黨組織書記基本薪酬,將村幹部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為到村跟崗鍛煉的村幹部後備力量發放生活補貼,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扎根基層一線。(記者 馬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