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大婁山、烏蒙山、苗嶺,巍巍四大山脈撐起貴州山地公園省的強健骨骼。其中,位於黔東北的武陵山區是長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
2021年5月,通過國家競爭性立項評審,貴州順利申報實施以世界自然遺産——梵凈山為核心的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武陵山區山水工程),重點建設梵凈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沅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烏江幹流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芙蓉江流域水土保持修復、洪渡河流域石漠化及水土保持修復等五個單元共計24個子項目。經過近3年的實施,“武陵山區山水工程”整體建設進入尾聲,累計投資51.74億元,完成各類修復面積81萬餘畝。
“武陵之巔”梵凈山,“世界獨生子”黔金絲猴和7000余種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
初夏時節,位於梵凈山東麓的二壩生態廊道項目點公路兩旁,去年種下的楓楊、女貞、獼猴桃等樹苗長高長大了不少,樹枝樹葉不斷生長延綿,漸漸融入四週的青山綠水。
“獼猴桃、女貞等都是黔金絲猴自然生境下的食源性樹種。”江口縣自然資源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王星州介紹,生態廊道建設是武陵山區山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通過修復生態生境、規範社區行為、減少人為擾動、沿線“食物誘導”等,引導黔金絲猴通過生態廊道向鄰近森林生態系統遷徙,最終達到拓寬黔金絲猴生境空間的目的。
目前,圍繞梵凈山所在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縣,已建設完成習家坪、二壩、長崗嶺、馬溪河大橋、麻西坳、雀子坳、核桃灣等7處生態廊道,全長46公里,拓展以黔金絲猴為代表的野生動物生境空間295平方公里。
除梵凈山生態廊道建設外,武陵山區各單元項目施工進展順利,涉及的17個實施縣(區)平均進度達98.55%,15項數量指標完成率達98%,將於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工。
武陵山區涵養烏江、錦江兩大水系,烏江是長江中游南岸最大的一條支流,錦江是長江中游主要支流沅江的源區之一。武陵山區山水工程項目將實施區科學分為梵凈山、沅江流域、烏江幹流、芙蓉江流域及洪渡河流域共五個單元,通過石漠化治理、礦山修復、土地整治、造林種草、自然地保護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進一步厚植武陵山區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生態底色。
在洪渡河流域石漠化及水土保持修復單元內的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昔日露天砂石礦山經過土地平整、覆土、完善耕地排水溝等礦山生態修復舉措後,“變身”當地幼兒園兒童體驗種植基地,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在芙蓉江流域水土保持修復單元內的道真自治縣三橋鎮,曾經堵塞狹窄的芙蓉江支流梅江河,經過疏浚終於通暢。河道疏通帶動流域環境改善,吸引重慶旅游開發企業參與投資建設,目前已開發休閒漂流4公里、竹筏漂流5公里、激情漂流12公里和帳篷營地,去年夏季營業以來,已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旅游收入超300萬元;
在烏江幹流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單元內的湄潭縣復興鎮,湄江流域復興河和高岩河實施河道綜合整治,破解了長期存在的岸堤垮塌、水土流失等難題,增強了河岸抗沖刷能力,守護了兩岸良田上千畝;
…………
通過統籌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推進一體化生態修復,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一個個綠色發展故事正在武陵山區不斷上演。
貴州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實施前,武陵山區隨着資源開發和人類活動增加,已經面臨生物多樣性減少、林分組成樹種單一、礦山和水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嚴重、濕地質量降低等生態環境問題。
武陵山區山水工程項目全面完成後,區域森林覆蓋率將提高至63%,土壤流失量年均可減少30萬噸,廢棄礦山修復率達100%,中度以上石漠化治理率達15.49%,耕地質量顯著提高,生物多樣性取得重要進展。
當前,貴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科學編制生態修復規劃,構建“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平台公司承建、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保護與治理新格局,打破過去治山、治水、護田、護林各自為戰的工作格局,致力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推進國土生態修復監測監管信息系統建設,不斷為貴州綠色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貴州力量。(記者 幹江東 金秋時)




